在图书馆那一排排的书架旁边徘徊了好久,无意间看到了《梵高奶奶的世界》。
犹记得初见这个名字,是在高中的课间,偷懒之际翻开《青年文摘》,看到了梵高奶奶的专访,还有好多她绘画的插图。那时候,觉得这个老奶奶真是了不起。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她的图都找来看一看。
时隔多年,看到她的儿子江华为其图配的文字并出版的书,真觉得这是一种缘分。江华用他平实朴素的文字记录了其母梵高奶奶的老年的点滴,让我们走进了这个老太太。江华说:“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是应由母亲的疼痛开始的,本应该以爱结束——可是现在的人生都如电脑游戏一样,有多重的结局。这令人不安。”这种不安,很多人没有,但也有很多人有,包括我,懵懂而迷茫。
梵高奶奶,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拿起画笔的缘由竟是为了回答城里出生的孙女的问题。她给孙女讲家乡的故事时,孙女说:“奶奶,你能给我画下来吗?”这句话,改变了老太太的晚年生涯,并且创造了一个老年的童话。她开始画脑海里家乡的景色,过去生活的场景,曾经的历史。丰收的,艰难的,喜庆的,萧条的,各种曾经,在她笔下被真实地还原。
笨拙的、粗糙的、质朴的画面,却是感人心弦的真实。这是我能想到的对梵高奶奶的评价。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有什么看头,像小朋友的杰作般幼稚。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每一张作品里,都流露了老太太的浓厚的情感。她是在用生命和内心在绘画,在书写历史。从这些画里可以看到,她是怎样地爱着整个乡村。别人画画,都是尽可能地去美化,可她的画里,却认真地还原真实。就连画里的落叶,还有被虫子吃掉的边。她说:“画得不像,这不是骗人吗?”这就是这个老太太的艺术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她的真实,接地气,是多么的尤能可贵。
对自然的临摹,却让然感到生命无处不在。那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向日葵,有含苞待放的,有籽粒饱满的,从生命的开始到衰老,无一不显示在她的作品里。老太太看着梵高的《向日葵》说:“这个向日葵,没我画得好!”——“向日葵要种到地上,要有水,才能活。”不是作秀,亦非傲慢,只是单纯地不懂,却用一个淳朴的农民的理论来评价。至少,我这个不懂绘画的人,看梵高的向日葵时是看不到什么内涵的,看老太太的向日葵时,却看到了生命的盎然。
陈恳说:“你赞美了生命,我们将赞美你。”我不是个会赞美人的人,我只知道,我由衷的感恩你带领我们走进了你的内心世界,走进历史的繁荣与沧桑。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你给与了我一丝平静。让我们这些不知何物为乡愁的一代,领悟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总是忽略眼前的亲。”即时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可是有些东西,有些人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改变或者消散。我们也要学着用内心去绘画生活,用生命去感受生命。似乎,我有点模糊地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