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石桥位于高州市南关街与南宫岭之间,拱跨高城第一河。建于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于清代重修。因桥位于城南,故又称南桥。原桥头旁边有石碑一块,上刻“太平通津”四字,因此也称太平桥。
该桥是高州府治衙使往来的南门通道,也是高州城关的护卫场所,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战略地位。自清代乾隆重修以后,至今仍坚固完好,虽历三百六十余载,仍任由车驰人住,胜负重荷,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也是高州地区唯一保留完整的明代石条桥梁。
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旧城冼太庙
图源网络
长坡旧城冼太庙始建于隋朝,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冼太庙,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是明嘉靖年间重建,清代重修。
冼太庙主体建筑共分为三进,面阔18.8米,进深36.35米,分前、中、正三殿,各殿之间有天井相隔。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是典型的南方古建筑。如今殿宇还保留有完整的灰塑脊饰双龙戏珠及各种花草、鸟兽、人物等明代风格装饰,清代同治皇帝御赐“慈佑”金匾、独木鼓、古青铜大钟等一批古老文物保存完好。其中,“双龙戏珠”图是我国建造历史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仅存二个“双龙戏珠”图之一,是珍贵的文物建筑资料。
化州新安镇曲径村封诰楼
封诰楼位于化州市新安镇曲径村北约0.5公里,始建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有150年历史。该楼坐北向南,面向石山凤凰岗,占地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16米,进深11米,横宽20米,为二层建筑。
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宫皇庙
宫皇庙位于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村,始建于清嘉庆庚申年(1800年)十二月,民国15年(1926年)重修。原庙分三进,分别为宫皇庙、魁星楼、三圣宫,组成一个占地5亩的建筑群体。该建筑群于70年代先后倾圮,只剩后殿的藏经阁。
过去,藏经阁上珍藏有质地为石板、竹板、木板的经书和各类纸质的医书,十分珍贵。该庙于鼎盛时期,尼姑、道人云集,西洋传教士也一道入庙勾留,以施医为名进行宗教活动。宫皇庙集政治、文化等历史资料于一身,是一座很具特色的宗教建筑。
图源网络
良艺冼公祠,位于高州市长坡镇雷垌管区,是冼氏磊山后裔为纪念自己的祖先而兴建的祠堂。良艺冼公祠原名冼氏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
古祠为传统砖木结构,台基以墙裙为砖石垒叠,接砌青砖至顶,覆以灰瓦,硬山式风火墙和博古脊,陶瓦当和滴水剪边;主体梁架为穿斗混合式的砖木构架,艺术装饰有陶塑、灰塑、木雕、彩绘等多种艺术形式,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耸起的风火山墙和墙头的博古脊饰,精雕细刻的花鸟图案也颇生动趣致,且寓意吉祥。墙楣、墀头多处留有彩绘壁画和灰浆抹雕的各式图案,为古祠的整体建筑风格增色不少;墙体是由经过一块快打磨过的青砖叠砌而成,光滑平整,层次明显,工艺之精湛,令人叫绝。可谓是开创了高州乃至粤西此例建筑的先河,亦被邻乡引于借鉴。
图源网络
文明门位于八坊村文明街口,又称“红楼”,原是信宜古城南门。清顺治十三年(1656)修建城垣,建成东南西北城门楼四座。清嘉庆十八年(1813)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前正南,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命名为“文明门”。
1947改建,建筑物仿宫殿楼台式,上下两层,底层瓮成,中开拱门,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整座建筑物高30多米,宽24米,深14米。建筑物属“庶殿式”楼台结构,大屋顶,高台基,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檐下莲花托拱,飞檐翘角,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古色古香。
图源网络
安良堡梁氏大宅始建于清咸丰初(1851年),占地1.3万平方米,为三院一园一埠布局,集守卫、贮存、运输、生活、生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该宅是典型的中西艺术交融、富有时代代表性的民国民居建筑,当时因其规模宏大和财富充盈被公认为高州六属十七大村堡之首。
图源镇盛关注
云门祠,建于1935年,至1936年春竣工,是镇盛镇白沙村广东抗日四大名将之一邓龙光的家族祠堂。在金灿灿太阳的照射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屋巍然耸立在荒草之中。
高州市河西路海珊堂
图源网络
坐落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前身是广东高州师范学校)校园内的“海珊堂”,是抗日名将梁华盛于1945年冬为纪念他的父亲梁海珊而创建。
2010年,适逢学校80周年校庆,校方斥资80万元人民币重修海珊堂,保留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对其屋顶横梁、砖瓦、外墙等进行了修复。
欢迎光临 茂名媒体网 (http://mmmt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