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7 up》,本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截止去年,本系列已经出到第八集《56 up》。每七年的生命轮回记录,原来时间是最好的魔法师。
(文/Muhaha)
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相似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对英国人的个人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在他所列的12种价值观中,英国的城市居民都把“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视为最重要,然后依次是“有意义的生活”、“和平的意义”、“亲密的朋友”、“对生活的控制”、“得到其他人的尊重”、“拥有孩子”、“工作较好”、“道德目的”、“团队工作的意义”以及“赚大钱”。
实际上,没有人会否认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对幸福的重大意义。年轻的时候我们身强体壮,可“病来如山倒”,那时才体会到身体对“革命”的意义。后来面对亲人离世,才对生死问题有所感悟,但终于也淹没在买房买车的拜金洪流中。“婚姻幸福”是自己能决定的么?你看那么些海誓山盟的新婚燕尔,甚至不到七年之痒便已劳燕分飞。21岁的Suzy在镜头前抽着烟,清秀的面庞掩饰不住内心的迷茫和焦虑。谈及婚姻时,她说自己还没认真考虑过,她对婚姻的幸福持怀疑态度。7年之后,她已经结婚了,看上去很快乐。
后来的访谈中,她不无感慨地说:“任何婚姻都会起起落落,不过不管是凭着运气还是毅力,我们还是走过来了。”一帆风顺是美好的愿望,而现实却很难差强人意。面对姻和缘,到底有多少经验可资借鉴呢?自己去弄清楚吧。
1964年,我父亲7岁,片子里主人公也都是7岁。晚上和父亲通电话,我谈到这部片子。他问我这些人的经历是否有他丰富,我顿了顿,然后说片子里有许多人都经历了离婚再婚。我也曾试图比较我的父亲的人生轨迹更接近于片中的谁。但我最后放弃了。不同国度,不同的政制,不同的文化,又如何可能呢。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56Up中,我说Suzy是幸福的,她从一而终,生活丰腴。我说Nick是幸福的,他就业高端,事业有成。但他经历了两次婚姻,虽然二婚很是美满,但在离婚之后再婚之前,总还是难过的吧。再看“保守党”的代表人物Bruce,他牛津毕业,最有机会声名显赫,却选择了当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Bruce很受人欢迎,他没有野心没有戾气没有锋芒,7岁的时候就希望到非洲去教书,让那些人变得善良。他明白“孤注一掷”用心良苦的工作可以获得“大成功”,却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均衡发展”。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尔雅君子,28岁想要成立家庭,35岁却依然未婚、仍在“等待”。
以上三位,“幸福”如何进行比较呢?生活那么复杂,情感那么复杂,一比较就错了。人说“生活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再同意不过了。如果不为生计所累,子女事业顺利,儿孙健康,他们都乐于承认自己的幸福。
要感谢片中的这些主人公。不论何种原因(早年的好奇、父母逼迫、后来的片酬、音乐推广又或者是不可名状的忠诚感)他们都站在镜头前,敞开心扉聊聊生活。这难道不需要很大勇气吗?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回头审视自己的过去7年呢?尤其是处在生活的艰难时刻。
看完整个系列,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
1. 哪根神经被触动了?
2. 命运这盒巧克力,你能把握的到底是什么?
3. 刚过去的7年,你有勇气开诚布公谈一谈吗?
每个人都是他阅历的囚徒。得益于教育的,会强调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受教于基督的,人生特质总是依循着宗教故事的道德寓意。成功没有标准,人生之路曲折各异,以此成就了罗素笔下的“参差多态、方为幸福”。
本文来源于「豆瓣电影」微信
欢迎光临 茂名媒体网 (http://mmmt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