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茂名媒体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谈诗说韵

查看数: 2173 | 评论数: 2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3-12-11 22:31

正文摘要:

回复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22 19:48
rhfg 发表于 2013-12-19 11:57
诗词对仗构结的用词语法关系 写诗填词不是打油,总有些规矩讲究的。主要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 “对 ...

了解一下,难学,,,呵呵
rhfg 发表于 2013-12-19 11:57

诗词对仗构结的
用词语法关系
写诗填词不是打油,总有些规矩讲究的。主要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
“对仗”一般解释为,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古人念书就要做诸如红绿、天地之类“对对子”训练。
对仗的高级形式是对联。对联又分“律对”和“骈对”两大类。
至于“字数相同,词义相对,平仄相拗”等东西,都是公共常识。
律对也叫诗对,主要用于近体诗格律要求的“联”上。有时也在填词和春联中应用。一联中的字词双双成对,形成了诗在声韵、节奏以外的一种特殊美感。在写律对时,最容易局限于词的本身,忽视了诗句结构要素,看起来很工整,实则失去了律对的精髓。
如: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词对得没问题。合起来“五月黄梅天”对“三星白兰地”。从句子结构上就不通了。五月“是”黄梅天,主谓结构;三星(牌)“的”白兰地,偏正结构。所以,这不算对。
所谓对仗结构有词组结构、句式结构和上下句之间的结构。
组词结构------
是指词与词、词组内部与词组之间、高级词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上句与对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比方说,“家”字,平声、名词;“长(cháng)”字,平声、形容词。合起来是个名词+形容词的主谓式词组“家长”。一个邻里的“里”字,仄声、名词;“短”字,仄声、形容词。合起来也是个名词+形容词的主谓式词组“里短”。“家长”和“里短”就是一个很好的词对。如果把这两个一样结构的词组再合起来,成为一个联合式的高级词组“家长里短”。词性是名形名形、声调是平平仄仄、结构是主谓主谓。语言表达力一下子就增强了很多。再看,“说三道四”:动数动数、平平仄仄、动宾动宾;“破釜沉舟”:动名动名、仄仄平平、动宾动宾。“柳暗花明”、“朝秦暮楚”、等等等等,这就是汉语修辞格的“对仗”了。它凝炼了语言,增强了表达力。
上面说的是词组,再说
句式结构------
句式是由词、词组和高级词组混合组成的,有它自身的结构。
比如:“野旷天低树”------
“野”,野外,名词;
“旷”,开阔,形容词;
“野旷”,主谓结构,仄仄。
“天”,名词,
“低”,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树”,名词。
“天低树”,主谓宾,平平仄。
“野旷天低树”,说的是旷野开阔显得天低近树了,是主谓主谓宾,仄仄平平仄。
这里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构关系,那就是“野旷”和“天低树”。
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和补充,是前者的感受,两者之间又是主谓结构。这就给对句提出了对法上的要求。
再看对句:
“江清月近人”------
“江清”,名形,主谓结构,平平。“江清”对“野旷”,词性、结构、平仄三佳。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月近人”,主谓宾结构,仄仄平。
“月近人”对“天低树”,也是词性、结构、平仄三佳。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显得月亮离人更近了。主谓主谓宾,平平仄仄平。
而“月近人”也正好是对“江清”的解释和补充,是前者的感受,两者之间又是主谓结构。
这种在结构上严格对应的平行关系的联,往往能互为上下句,如“江清月近人,野旷天低树”。
除了平行关系以外,                    
上下句之间的结构。
主要还表现为“因果”、“互补”等关系。或是前后承继,或是左右逢源。平行关系的联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相同或过于接近,俗称“合掌”,是律对一忌。
    必须强调,在研判结构时,我们特别要注意古汉语的词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一般为单音词(踟蹰、葡萄等连绵词除外)。现在说“妻子”是一个词根加后缀的词,指夫人,古汉语是个联合词组,指夫人和孩子。千万不可用“丈夫”去对“妻子”。同样,也不能用“雏鹰”对“老虎”,前者是词组,后者是双音节词。这种情形很普遍,甚至“所以”也是所和以的词组。怎么样才知道一个双音节的东西是词还是词组呢?笨的办法是,凡遇到“双音节”,脑袋里先打问号,凡是“拆”得开,都是词组。
    总结:词性相对是第一层,词组结构相对是第二层,高级词组结构相对是第三层,句式结构相对是第四层。几个层次都对严了,称为“工对”,大概齐的称为“宽对”。
    宽对如何宽?原则是宽词不宽结构。把握住“层次越高越严”的原则,大概没有错。一联:“盛世高歌人愤志,金秋怒放桂称雄”。单是词一级,多处“不工”,词组却是工的,再往上的结构更没问题。诗词中这样的律对,这样是会认可的。
一首近体诗,写得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对仗联,只能算“打油诗”,并非夸张。
比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比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极严格的对仗。就律诗而言,最好三、四句和五、六句分别各为一联,最少五、六句必须对仗。
绝句也有“截前”“截后”对等。
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3-12-18 00:12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20:54
嘻嘻,赚到了,就有要拿出来分享,收获了,就有多些支出,看了诗词就要多写诗词,就等你的“处女作”了 ...

闲时B夹鱼啊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22:42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17 21:50
这些确是老师的沉积的好东西,为这文版增色,能看到的人,是大幸也,,,,,,

这主要是大家一起玩,你一言我一语,承前继后,继往开来,诗词有前身历史,也有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是写他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顺随自然吧。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17 21:50
这些确是老师的沉积的好东西,为这文版增色,能看到的人,是大幸也,,,,,,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20:54
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3-12-17 20:03
不懂诗词,但喜欢看诗词,蹲了一天总算收获不小,呵呵,又赚了!


嘻嘻,赚到了,就有要拿出来分享,收获了,就有多些支出,看了诗词就要多写诗词,就等你的“处女作”了。
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3-12-17 20:03
rhfg 发表于 2013-12-11 22:38
谈诗说韵 诗为何物 诗为何物?文学家说它是“体裁”,社会学家说它是“语言”,心理学家说它是“情感思维 ...

不懂诗词,但喜欢看诗词,蹲了一天总算收获不小,呵呵,又赚了!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17 14:01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12:12
诗词的“起兴”                                           “赋、比、兴”被誉为诗之“三义”。简言之:  ...

严重学习,,,原来老师亦懂音乐也。。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12:12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17 12:20 编辑

诗词的“起兴”
                                       
    “赋、比、兴”被誉为诗之“三义”。简言之:
    “赋”即铺陈其事,叙物以言情,大多用于叙事;
    “比”即以甲物比乙事,借物以托情;
    “兴”即触物寄情,以某事物触发诗情。   
     可将“赋”、“比”、“兴”作为诗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兴”在诗词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技巧,乃诗情之“总阀门”。
        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由此可知,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并非“比”之可比。
         经常会发现诗人总喜欢先言古、说人、说事,或登临,或探幽,或用典,总不免说说与主旨关系不大的事情,这便是“起兴”。
        它象音乐简谱开头的“1(哆)=?”,定调也。
        一首诗或词,作者要抒发什么情感,或涓涓细流,或江河奔放,或大海之巨浪汹涌,皆由起兴而定。
        起兴起源于“诗经”,历来为诗人所注重,除了古诗以外,应用最多处大约是宋词了。因为很多的词牌格式是分上下片的,这就为起兴创造了极好的空间载体。所以有很多词作出现了上片说事、下片抒情,或上片先说“兴”事、再抒“兴”情,下片先说“正”事、再抒“正”情的情况。
        既然是“定调”,首先必须选择好“调号”。心有情结,打算寄“兴”诗词,就要仔细斟酌“寄托物”。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凄迷?或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的感慨?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孤独?或是“梧桐细雨”的幽怨?抑或是“大江东去”的豪情奔放?一旦起咏,任胸中情感自然释放,一咏到底,然后在“不害意”的前提下,再调平仄,写出来的作品定会以浓烈的感情色彩打动读者的。
        一旦“定了调”,最怕的是“跑调”,情到中途变了味道。“跑调”与古人“取险”、“异峰突起”完全是两回事。前人有许多好作品在结尾处突然有感情的急剧升华,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这种变化,无论是嘎然而止还是火山迸发,都是同一情感的跳跃,绝非“调号”的变换。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一株独自开放的梅花起兴,诗人反复用“断桥”、“寂寞”、“无主”、“黄昏”、“风雨”来烘托一个“孤独”,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还是表达的一种苦涩的孤独情怀。最后突然“异峰突起”,以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结束,将孤独升华到“清高”、“自洁”、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境界。这种情感升华,是对“兴”最好的诠释。
        只说起兴在诗词中的作用,并不提倡兴的滥用。不要故意玩弄高雅,把原本轻松愉悦的诗词艺术搞得艰涩不堪,使人望而却步。

QQ|茂名媒体网新浪微博|客服QQ: 1132836688|电话:13428161108|茂名媒体网免责声明:本论坛(mmmtw.com)所载所有内容皆为网友上传。 本论坛只为网友提供空间和平台,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QQ:1132836688 本论坛的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的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茂名|茂名论坛|茂名人|手机版|茂名新闻|360导航|关于我们|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0428号 ( 粤ICP备2023141084 号-1 )  

GMT+8, 2025-2-13 22:14 , Processed in 0.56463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