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州市构建查处“吃空饷”长效机制,突出处理一批通报一批形成高压态势,发动群众监督形成震慑力量,切实遏制了“吃空饷”现象重发的苗头。
财政供养人员编制是刚性约束,“吃空饷”则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蓄意贪占,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大力整治“吃空饷”问题,对于建设廉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州市一直对此长抓不懈,并不断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新工作方法。从2011年起,高州市逐步建立起以市领导牵头担任组长,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为查处“吃空饷”主体队伍,教育、卫生等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实现经常性的以查处“吃空饷”为核心的机构编制核查。 “吃空饷”表现复杂且带有一定隐蔽性,高州市实行“两公开两强化一实地”发现问题。一是在机构编制核查过程中媒体公告和实地公示相结合。媒体上公告《广东省机构编制核查联系方式公告》、《机构编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吃空饷”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相关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本单位公示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基本情况、核查联系方式,核查工作开展几年来,全市公示率达100%。二是强化例行督查和跟踪督查。抓实例行督查,政府部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明确督查重点,自查与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配套制定跟踪督查方案,采取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工作推进不走样、不变调。三是突出抓好实地核查,认真检查台账。2012年,组成2个核查组,用2个多月时间,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全市近1000个单位全面实地核查,通过认真查看人员编制、工资发放、会议记录等台账,切实发现了一些问题。2013年,再次全面核查,确保编制“红线”不突破。2014年,又重点实地抽查部分单位,实施“回头看”。 “吃空饷”问题要“查”更要“处”。高州市对在核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采取高压态势,坚决处理一批通报一批。在慎重界定长期“吃空饷”、长期病休未扣减工资、人员混岗等多种情况的基础上,出台有力措施,通过教育单位、教育当事人,做好思想工作,采取了通知限期上班、追缴财政工资、扣减病休工资、返回原有岗位等措施,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执行人事管理制度,挽回财政工资损失。特别是在扣减有关病休人员工资方面,厘清了有关工资政策并得到严格执行,堵住了长期以来管不住的“沙漏”。 高州市发动广大群众对“吃空饷”予以举报。依托群众来信来访等传统方式,通过开通"12310"举报电话等,拓宽了群众举报途径。几年来,对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举报的案件认真调查,对纪检部门移交的“吃空饷”信访件高度重视,做到件件有调查、有回音、有结果。据反馈结果显示,群众都表示肯定。 为了将查处“吃空饷”的高压态势保持下去,坚决对“吃空饷”说“不”,高州市紧紧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做好编制人员信息更新,抓紧推进向社会公开事项,并将研究发现“吃空饷”与核减单位编制和预算经费挂钩的管理办法,堵上蚕食财政资金的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