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家长在微信上给小编留言,问宝宝上课时坐不住怎么办?小编在这里给这位家长@半生狐狸,和有着同样困惑的家长几点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其实小编觉得出现这个问题之后,家长不应该先问“怎么办”,而是应该想想“为什么”。孩子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受家长的行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首先,小编想先请各位家长看看以下几点情况有没有发生在自己的宝宝身上。
1、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否稳定?
2、日常生活以及与孩子相处时,家长是否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标准统一?
3、包括孩子在内的全家人的生活,是否有可遵循的一定之规,奖惩措施是否明确并贯彻如一?
4、孩子玩耍特别是户外玩耍的时间是否被大量挤占?
5、孩子身边是否有固定的玩伴?
6、孩子独处的时间是否过多?是否存在家人特别是父母特别是母亲陪伴的缺乏亦或缺失,日常照看由隔代老人或者保姆代替这样的情况?
7、亲子交流是否充斥着长时间、频繁的、重复的说教?(我在这里想着重讲一下“说教”,不同于教育它是个贬义词。对于语言思维能力还处于发育初期、极不成熟的儿童,使用成年人的思维、成年人的语言对她们进行充斥着负面情绪的交流,会让儿童感到极为迷茫不安甚至焦躁。大多数时候,家长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说的很多话,小孩子根——本——听——不——懂。)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或者整个家庭存在以上的问题,那么宝宝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儿童生活在不安的生活环境下,无法集中精神处理当下的任务。例如儿童身处在一个需要不停搬家、更换居住环境的状态;家庭正在面临重大的危机;父母或家人关系不良,市场处于争吵之中;家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准则。儿童或许不具备完全理解周遭环境发生事情的能力,但是儿童总能够察觉和感受环境的情绪流动,同时尝试用他仅有的知识体系构建一个他自己能够接受的事实,当所具备的经验不足以完全理解,则会用幻想补足。这样最常见的结果就是,把所有问题倾向于归咎于自己的身上——这个世界不好是因为我不够好。有的时候,这种扭曲的逻辑可以是“我必须是个坏人,我必须足够麻烦,这样的话我身处的世界就不再是坏的了”或者“我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所以世界才对我这么糟,我就该这样惩罚自己”。
2、儿童对收到关注和理解的愿望得不到满足。
有时候儿童游戏不是因为儿童喜欢游戏,而是儿童希望别人注意自己,当游戏没有了观众,游戏就没有了意义。当儿童有无法言说的愿望时,他们只能玩或者演出来,如果这些时刻正好发生在学习、课堂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是自己不被注意的时候),则很容易给人这个小孩一点都不专心的印象。
3、儿童对于将要完成的内容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时候儿童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有的时候家长投诉小孩不专心练琴或者对抄写作业没有耐性,但是儿童这边的理解可能是完全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一个小孩的世界里,可能他所理解的上学是为了和同学一起玩,上课是家里人对自己的惩罚,做作业是可以去玩的黎明前的黑暗,多少人会对这些事情投入兴趣和专注呢?
5、父母对儿童有超出儿童能力或者固有年龄段特质的要求和期待。
儿童心理发展自有其规律,3岁时候非常困难的事情,到了4岁时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轻而易举的事。是什么在背后追赶着我们,我们在担心什么,以至于我们看不清孩子的真实情况?
对于“宝宝上课坐不住”、“宝宝注意力不集中”、“宝宝爱动停不下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小编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或许有所帮助。但是小编仍然觉得宝宝问题的产生是受到特定的环境的影响,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家人营造的生活环境是否存在问题。只有用心的去观察和感知宝宝行为和心理,才能走向孩子的内心世界。
1、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
儿童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幼儿的普遍特点。因此,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例如:孩子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父母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例如: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2、有规律的生活
孩子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例如:孩子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进到户内后,孩子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一些家长却要求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孩子的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幼儿园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 分钟左右,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应当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
3、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例如: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 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有意识地增加干扰因素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家长可以偶尔在孩子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图书或糖果等放在他旁边。当孩子表现出要放弃当前活动去选择新诱惑时,家长应及时地明确提出要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4、培养孩子注意事物的广度
幼儿注意力差的表现,是不能同时注意多个事物。为此,家长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广度。可以玩“猜物游戏”,先在孩子面前摆放上汽车、小球、铅笔等多种物品,让孩子观察几秒种,然后让他闭上眼睛,趁机悄悄拿走几样物品,然后让他说出哪些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要求孩子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广度。注意事项家长应当注意幼儿的年龄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的物品的数量多少、拿走的物品的多少以及观察时间的长短等都应当适当。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呈现的物品可以多一些,观察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5、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与需要是孩子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孩子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父母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如果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先前经验无关,孩子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孩子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之前,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例如:家长和孩子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孩子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如果家长能在种豆之前对孩子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家长向孩子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时,应当注意要求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孩子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孩子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注,什么时候去关注以及去关注什么。如果家长仅仅说“你要注意它的变化”,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对观察的兴趣,不能持久注意。这时就要求家长能明确地提出具体要求,将孩子的注意指向具体。所以,如果家长能说出“有没有长出绿色的叶子”,或“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
如果你在和宝宝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留言给小编,GYMBABY育儿课堂会尽力为你分析和解答。如果其他的家长提出的问题你正好也经历过并且有很好的经验和解决办法,你也可以留言给小编,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在在GYMBABY的小圆桌上,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