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24 08:20 编辑
3.对联中的诗对、骈对及散对 学诗先习“对”,是老一代的传统。学习诗词有很多基本功要做,很多相关知识要了解。 如‘黄花’对‘青菜’;‘菩萨’对‘精怪’;‘黑漆门’对‘粉壁墙’, 笑话“先生嘴”对“娘那逼”!倒是“绝对”。 “对对子”是从“词对”开始的。
从“词对”到“诗对”、“散对”、“骈对”,有着很长的历史。现在常用的体裁,主要是春联和楹联。春联即常说的对联,是以“诗对”为主的。而楹联多出现在古建筑物门前楹柱上,往往以“骈对”为主。“诗对”和“骈对”有什么不同呢? “诗对”来源于诗的对偶句。诗对多为四、五、七字,句式与四言古风、五言、七言诗类似。一首好的律诗,其第三联(有时也包括第二联)往往是一幅好对联。一般家庭门户受高度所限,贴春联多选用七字、五字诗对。诗对作为对联的一种格式,是脱离诗本身而独立存在的,只是保留着诗句的那种“律”而已,因此诗对也叫“律对”。 “骈对”来源于骈文的对偶句。骈文是古代一种有韵的文章,俗称“四六句”,是古人写信、写文章常用文体,今天的“半文半白”,还保留着“骈”意。甚至所谓现代“散文诗”,也常见骈句。骈文大概与楚辞有承继关系,是学诗者应该了解的韵文文体。 骈者,诗、散之间也。举例:落霞与孤鹜齐飞,不是诗句,算作散句。对句: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偏正词组,名词;“秋水”,同。“孤鹜”,偏正词组,名词;“长天”,同。“齐飞”与“一色”、“共”与“与”,词性基本相同。这是骈文的对仗(出自《滕王阁序》)。 还有:“金弹丸打鸟,百发百中”对句“玉石桥观鱼,半浮半沉”(出自《宝莲灯》)。大家熟悉的《岳阳楼记》,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都是骈文对仗。 诗词的对仗可以稍微“宽”一点,一是“世事言来多感慨,沧桑历尽余真谛”,二是“八斗才高堪作胆,五车学富添为翅”,并不是绝对“工”。 同样,骈文如上述的“色”与“飞”也不“工”。而对联的要求更严,否则它不会作为一种“体裁”单独出现。 对联的发展,有许多学问上的讲究,如顶针对、回文对、流水对等等。有词对(基本的词和词组,并非诗词的词)、诗对(或律对)、骈对,更有“章对”,即文章对文章的,联学界称为“长联”。 也举一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是一篇好文章。将它当作上联,对上一篇字、词、句皆“工”的文章为下联,便有: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美吗?如果觉得好,那就赶快到昆明滇池去,目睹这最著名的长联吧。 学诗之人多练对联是一个好方法,掌握对联的句法结构对于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容易发生的毛病是:在对仗的联句中很注意词性而忽视句法结构,特别是对主谓结构与偏正结构大多纠缠不清,影响了整首诗的水平。
所以,读书最忌“死”,写文最忌“抄”。 练好对偶,于诗、于联、于文(特别是散文、文言),将会受益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