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后蚊虫猛如虎。夏去秋来,在我们享受凉爽的秋意时,恼人的蚊虫却并没有跟随夏天的脚步离去,反而越来越猖狂。不小心被它们咬上一口,皮肤立刻红肿起来,又疼又痒,真是恼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呢?有没有预防方法和应对策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翻译/祁焱 有些虫子会为了从人血中吸取营养而刺穿人的皮肤,也有些则是为了攻击或者防御而叮咬人。这时候人身上显现出的症状,一般称为“蚊虫叮咬”(mosquito sting)。 叮咬人的虫子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吸血性虫(蚊子、蚋等),叮人咬人的叮咬性虫(蜂、蜈蚣),通过接触含毒的针或刺而发生蜇伤的接触性虫(毒蛾、刺蛾)三类。下面主要介绍吸血性虫类的叮咬情形。吸血性虫类包括蚊子、蚋、猫跳蚤、蜱、床虱等。 ![]()
其中,被蚊子类叮咬的情形,在房间内多为家蚊,户外多为豹脚蚊(伊蚊的一种)。另外,当你夏天到山间小溪边或高原的时候,有时会被蚋类叮咬。猫跳蚤是种寄生在猫身上的跳蚤,会从有野猫出没的庭院或公园里停在地面伺机“作案”,当人经过时,跳蚤就会扑到人的脚面皮肤上吸血。蜱寄生在褐鼠身上,一般隐藏在老旧房屋的天花板顶上等褐鼠的窝里,夜晚侵入室内叮咬熟睡的人们。床虱是椿象的同类,白天隐藏在室内的缝隙之类的地方里,夜里出来吸人血。 被这些吸血性虫子叮咬后,我们的皮肤就会发红、肿胀、刺痒。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 发红发痒的原因是超敏反应 吸血性虫类刺蜇皮肤的时候,会将一种被称为“唾液腺分泌物”的成分注入皮肤中。唾液腺分泌物可以防止血液凝固,能帮助它们不断地吸吮血液。唾液腺分泌物不会直接让皮肤发炎,但是当人体认定唾液腺分泌物为异物时,就会发生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这就是红肿、刺痒的原因。 ![]()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被蚊子叮了以后,先是几分钟之内发痒、变肿,第二天,被叮的部分肿得更大,并且变红。刚被叮几分钟后发生的反应称为“Ⅰ型超敏反应”,也叫“速发型超敏反应”;第二天发生的反应则属于“Ⅳ型超敏反应”,也叫“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的原理如下。首先,被蚊虫等叮咬后,如果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体内,将产生与这种唾液腺分泌物结合的蛋白质“IgE”(免疫球蛋白E),IgE将与可引发超敏反应的重要细胞“肥大细胞”结合。当这种肥大细胞上的IgE与唾液腺分泌物结合后,会立即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最后使得这种肥大细胞开始释放组胺。组胺是一种“炎症介质”,它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炎性反应,使我们的皮肤出现红肿、刺痒等不适表现。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引发的。蚊虫将唾液腺分泌物注入皮肤后,T淋巴细胞对此做出反应,并分泌出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统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细胞因子具有引发炎症的作用,1~2天后皮肤发生红肿、痒痛的主要原因就是它。Ⅳ型超敏反应具有强烈肿痛、炎症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 超敏反应因年龄而异 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皮肤科的夏秋优副教授认为,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的易发生程度会随着被蚊子叮咬的频度高低而相应发生变化。另外,人随时都可能被蚊子叮咬,但这两种超敏反应的易发程度却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
新生儿初次被蚊子叮咬时,不会有任何反应;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会发生Ⅳ型超敏反应;在幼儿期到青年期,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都会发生;之后从青年期到壮年期只会有Ⅰ型超敏反应;进入老年期后,人会再次退回到没有反应的状态。 早点涂抹药物减轻症状 被蚊子等吸血性虫子蜇伤时,我们一般都会在患处涂抹一些用来对付蚊叮虫咬的外用药。这类药的主要成分为“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固醇)等。 抗组胺药可以拮抗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组胺受体,抑制由组胺引起的炎症,但是对Ⅳ型超敏反应的疗效一般;肾上腺皮质激素则可以抑制与Ⅳ型超敏反应相关的T淋巴细胞的活动,从而控制炎症。被蚊虫叮咬之后,要尽快涂抹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外用药,这样第二天肿痛症状就会减轻。 要想预防蚊虫叮咬,除了尽量避免露皮肤之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药剂,比如含“避蚊胺”(具有蚊虫讨厌的气味)的除虫喷雾剂,或含“拟除虫菊酯”(作用于蚊虫神经,具有杀虫效果)的熏蚊线香,以及便携式电蚊香等,都非常有效。 秋高气爽,很多人都会选择去野外游玩。别让蚊虫叮咬败坏了你的兴致,提前做好准备再出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