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法克悠的Dad他爹2014-07-22 13:33:09
二、宋朝国家政权体系分析:
由于赵匡胤特殊的身份,太轻易的成功,使他对带兵的大将和掌权的重臣产生了防不胜防的幻觉。为了放止部下的故伎重演,他采取了不为他人积累叛变资本的的措施:绝对不让大臣拥有权利,即使是万不得已时,也不让大臣长期的拥有权利。如果大臣们所掌握的权利都只是暂时性的,他们就不会有重大举措的能力。为扼杀官僚阶层篡权干政的能力,赵匡胤煞费苦心地谋划出一套重叠架构一盘散沙似的国家政权体制,从而造就延续出一代代互相扯皮,都不负责,昏庸到极点的官僚买办,贪官污吏。而且这种昏庸腐败不止上层官僚所独有,几乎弥漫于整个社会阶层形成一种人文风尚。{中国人的不负责精神即从宋开始。参见另一课题解读中国人不负责任的思想根源—剖析宋官僚体系对后世的荼毒}
例如: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中书省”{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司”{负责财政}合称中枢三机构。按说三机构应隶属于宰相,但实际却分别听命于皇帝。宰相只是个名义上的中枢首长,没有皇帝的特殊命令宰相不得过问枢密院{军事国防}和三司使司{财政}的事情。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政治首脑和军事首脑或者财政首脑互相勾结的可能。
不仅如此,政府各部门的首长与他主持的机构根本不发生关联。如中枢令,名义上是中枢省的首长,但实际上中枢令只是一个高级官衔,{如同现在的一种级别待遇}他只能在自己家中享受这个荣誉,不能去中枢省行使他的首长职权。而去中枢省行使首长职权的人,即中枢省的真正首长,则由尚书省副首长{右仆射} {尚书省首长尚书令照样也不能行使他的首长权利}兼任中枢省副首长{侍郎},然后再代理中枢省首长{尚书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判省事}。这简直让人头都大了。
为了能看的明白,我们用现代的政府机构来作比喻:正像国防部长并不能过问国防部的事情,却要由计生委的副主任{它本来是要竭力提倡优生优育的}来兼任国防部副部长,这个兼任的副部长,再代理国防部长就是真正的国防部长。
中央这样累赘烦琐,地方也轻松不了。各地没有正式洲长{刺使、洲牧},洲长都是临时的,称之为”知洲事”或”判某洲”,他们的本职都在中央,洲长只不过是暂时兼任或暂时代理的,即使它不是中央官员有时也要故意加上中央官员的官衔,以表示地方职务只是兼暂代,随时都会被调走的。 同时,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汴梁。前此藩镇以“留州”、“留使”等名目而截留的财物,一律收归中央。
即便如此,赵匡胤仍恐州郡长官专权,一面采取三年一易的办法,使州郡长官频频调动﹔一面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政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以袭守成规相标榜。对朝政有所建明,即被指为喜功生事﹔不顾时忌,指事陈说,则被指为“沽激”。官员们以“因循懦默者为得计”,遇事唯恐承担责任或招人非议, 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著整个宋朝政府{此风延续至今,各地首长都有七八名之多}。与此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宋仁宗时,“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公卿大臣之占田或千顷而不知止”。
于是,宋朝官员如同一群酒席宴上的食客和七拼八凑走江湖的马戏团,只求今天的表演能够糊口,便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这样的政权体系下,不容人去想百年大计和长远的谋略。{如果有人胆敢去想,便被作为另类,遭受同僚的排挤和皇家的猜忌与嫉恨}而赵匡胤梦寐以求的就是要大臣们守着这轻易得来的江山,苟且偷安,过一天少两晌。整个民族服服贴贴地接受赵家的低劣统治。这种腐朽透顶的国家政权体系像发酵的酒库,决定了宋朝社会的走向,导致宋朝对内执政能力低下,对外昏庸颟顸,战争能力绝对疲软。作为补偿更为了更多的给周边腥膻部落塞银子买和平,赵氏皇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网开一面的策略,用宽松的社会环境刺激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庞大军费和屈辱和约的支出。千万不要以为宋朝的经济繁荣是赵氏皇帝为民谋利,那是在签署了大量惊人的赔偿条款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