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长安,已然是武德末年,此时的大唐帝国,正经历着一场权力的争夺。以秦王李世民为一派,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为另一派,围绕大唐帝位的生死搏杀臻于至极之际。
玄奘自然不用理会这些世俗间事,他又去向道岳法师求学《俱舍论》。继而再向长安城中的两位佛学界名宿法常与僧辩两人求学《摄大乘论》。两位名宿都夸赞玄奘,说他是佛门的千里驹,将来的佛教弘扬就将依靠他,可惜他们都已年高,无缘得见云云。 可问题这也就来了,佛教本是异域之物,传播来华途中,难免以讹传讹、种种谬误,中原的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都有所差异,究竟谁的说法最靠谱呢?玄奘搞不懂,而且是学得越多、懂得越多,越会发现更多的不靠谱。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心中的这些疑惑呢? 佛理出于佛,你不懂,自然要溯根问源,最好呢,便是去佛的老家问个明白! 那么,佛的老家在何处呢? 自然是印度——喜马拉雅山南的那个国度! 那个时代的僧人,或许有这想法的为数不少,可真正能付诸实施的,实在寥寥无几,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路途太过遥远。我们如今的世界,要去印度已然太过容易,可是真正愿意去的,又有几人呢? 在此时的玄奘而言,天竺,据说是大地极西之处(所以通俗的讲话是西天,不过以今日的地理知识而论,就连中学生都能毫不犹豫地指正:印度不在西方,而在南亚)。要往那里,据说得踏着西汉之际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前行,翻越高山、跋涉沙漠,沿途之上,有与大唐为敌的突厥人,还有各种难以想象、从未见闻的险恶。 事实上,这种地理的阻隔、对远方风土人情的陌生,正是后来神魔小说《西游记》诞生的土壤。直到千百年之后的元明,尚是如此,何况当日唐未盛起之时呢? 于是玄奘鼓舞其他僧侣与自己一起同行去西方面佛,起初还真有胆大气壮的应征。于是他们一起去向当局申请西行的出国许可。 (这个就是经典版电视剧中的唐僧,不过距离真实的唐僧实在是有千万里之遥) 可是别忘了,即便在那时,出国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允许之事。有关部门收到申请,一律是置之不理,理由却也简单:在国内好好呆着有什么不好,非得去那西方不知什么神豆田竹的荒野国度,你等糊涂,我们却不能随意放纵! 就这样一直到贞观三年,玄奘依旧在长安的寺庙里呆着念经,那些本想同行的僧友早已散尽。而玄奘,也在梦境中渐渐迷糊。据说这一夜他便看见了大海,玄奘应该不曾见过真正的海,或许只是想象中的大湖而已。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山,在海中闪烁着光芒——好嘛,果然是经书看多了! 玄奘想登上这宝山,可是四周却无一条舟楫,唯有汹涌的波涛与他呼应。一时情急之下,玄奘跃入大海——这自然是梦,正常情形下玄奘也无这胆量。 然而这一跃之下,奇迹便发生了,海浪忽然分开,生出许多石莲花来。佛教中素有莲花台子的说法,譬如那观世音,似乎常坐在莲花之上。此刻的玄奘,便在这石莲走廊之上向前狂奔! 终于,来到了那金光闪闪的宝山之下,玄奘寻上山的路径,却一无所获。其实梦境中最好的运动方式,便是腾身向上做飞翔的小鸟——于是玄奘便扶摇直上,一下来到了山顶。 那么,此前所见的金光闪闪,是否意味着这山是金山呢?倘是八戒,必然会做此想。但这是唐僧,他站在这高高的山顶眺望,丝毫不曾想到金光之事,只是这感觉仿若来到了佛国一般,舒服得很…… 可这一舒服,也就没下文了,玄奘从梦中醒来,双手合十,他默默思想: “这会不会是菩萨在点拨我,坚定我西行追访佛祖圣地的意志呢?” (哈哈,这便是黄晓明版的最新唐僧 单看这画面 感觉这的确比之前的都要神似些,可问题是旁边的美女是谁?妖怪么?还是黄版唐僧的取经新伴侣,天哪!这是什么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