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们”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但它并不是单向性的坏特征,这值得你花精力改变么。 最近我和一个朋友受邀请参加了一个心灵治愈的讲座。果然,治愈系讲座在这些年都没什么进步:基本上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催眠,催眠师拼命想让你哭,有点像那种低劣的婚礼主持人。我感觉这个家伙会让听讲座的人互相拥抱,正想溜走时,还是慢了一拍,被抱上了,对方是一个眼眶湿润的中年妇女。我的朋友比我还惨,抱他的是个胡子拉碴的中年男性。 在讲座中还有那种最古老的微笑练习,比如让你横着叼住一只铅笔,这个练习似乎管点用—我的朋友这么说的。他叼了一会儿笔,直到他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才放嘴,他说,他感觉他的心情似乎好了一点。 与之类似的实验我在一个美国人做的行为学试验中看到过,那次实验要求人们对杰瑞·拉尔森的漫画做出评价—杰瑞·拉尔森是个美国的英式幽默漫画家,他的画里人和动物总是看起来胖胖的,经常会干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比如一群打棒球的胖鱼,瞪着一只被本垒打打到河岸上的棒球,漫画题目叫《进化的关键时刻》。据说拉尔森的所谓英式幽默并不被一般美国人所欣赏,但是参加实验者把一只铅笔横叼在嘴里一段时间之后,再对拉尔森的漫画进行评价,大家就觉得拉尔森幽默多了。很多教授从行为学上对这种现象做了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高兴会笑,反过来也一样,那就是笑或者做出类似于笑的动作,假笑或者咬铅笔也会让人觉得心情好一点。 耶鲁大学的约翰·巴奇教授对这种现象做个很深入的研究。他最着名的实验是让一些人先看一些关于老年人的照片视频和文字提示,然后再测量他们的行走速度。看过有关老年信息的实验参与者的步行速度要比没有看过的人慢很多。巴奇教授把这种现象叫“启动效应”,也就是说人的感应系统受到暗示会发出某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对身体各种激素水平做出影响,比如上边那个实验中,人们接触了年老的信息,身体自动地会对想象中的老年人做出类似于模仿的情况。而且这种模仿基本不受到理性的控制。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参加实验的人对“年老”这个词非常厌恶,那么人们反而会做出相反的举动。这大概是人们的感应系统为了摆脱暗示,尽量表现出要远离它的反应。这也是那个治愈讲座对我毫无作用的原因,那支发给我的铅笔有挺重的油漆味道,我讨厌油漆,而我的朋友有严重的鼻炎。 爱钱综合征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下面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大主题理财了。 “启动效应”—它还有个非常洋气的名字叫“佛罗里达反应”—还有和钱财相关的一面比如,让人和钱有关的内容接触,人们也会因此做出和钱有关的“启动效应”行为。 明尼苏达大学的凯瑟琳·沃斯是个研究人类欲望的心理学家,她对钱的启动效应做过验证:如果让人们事先接触一大堆钞票的图案、一份带来高收入的工作的图像暗示,这些人会变得比没有接触这些和钱有关信息的人更自私,比如他们愿意帮助身边的人捡起掉在地上铅笔的概率要小的多,而且这些“爱钱”的人会愿意离别人远一点:没有接触过钱信息的受试者可接受和其他受试者座位的平均距离是80厘米,而“爱钱”的人的这个平均值是118厘米。 我们不妨把这种“爱钱”的人受到“启动效应”的表现叫做“财迷综合征”—这么叫主要是为了让它显得更通俗一点—这类行为特征经过统计的总体表现并不像印象中的葛朗台那样夸张地视财如命,而且想办法降低各种各样的成本并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毫无要求,相反,这些新类型“财迷”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在意,他们更主要的特征是表现得更独立,倾向于拒绝帮助别人,也不愿意因为什么事向别人求助—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受到钱概念暗示的启动效应在短期内给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如果长期接触钱概念的人会长期表现出“财迷综合征”么?我很难对这种社会行为做出量化的结论,因为我很难用尺子量完了那些财迷基金经理们的办公位之间的距离,再跑到他们如果不从事金融业务的另一个平行世界上去再量一下,但是从感觉和逻辑上这种长期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更严重。 如果你有时间翻看一下着名投资家的传记,除了可以发现他们很接近的理财思路,还可以看到他们普遍具有咱们上边说过的强烈的“财迷综合征”。比如,巴菲特他从小就喜欢数字游戏,像收集各种饮料的瓶子盖—这种行为后来被巴菲特的姐姐解释成,年轻的沃伦就能通过这种“大数据”来对各种饮料的销量做统计,然后从统计数据决定自己卖哪种饮料。我对这个解释表示深刻的怀疑,感觉小时候收集瓶子盖之类的东西只是有明显的自闭倾向。 而且,你可以注意一下,那些投资理财大师他们都有个特征—很多是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或者有个过于严厉的母亲,这也造成他们从小很少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成年后都是个孤立主义者,虽然他们在老年时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改变财迷综合征的方式 如果财迷综合征能帮你成为巴菲特,大家大概都希望得上这种病。但绝大多数人,他们染上财迷综合征,只是让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孤立,这并不是个好兆头,因为人们除了个人资本:你的财富和自身能力之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资本—如果你有时间,我建议你看看罗伯特·帕特南写的《独自打保龄》那本书,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人们的社会资本是怎么逐步丧失的。 很多人会以为在钱财上更大方一点会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态,但这个方式效果并不好。在冲动情况下大方地为别人消费和你本身具有的爱钱观念的冲突,有点像一定要左撇子用右手写字,即使不是别人强迫你的,你也会很难受。这种校正在行为学上被称作“自我损耗”,这种损耗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反弹,比如更加孤立,并损失更多的社会资本。那么,改变财迷综合征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在你计划一件要完成的事的时候,把来自别人的帮助加进去,这种变量会增加事情的不确定性,但是会增加你做这件事产生的价值。 增加社交活动的频率。 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寻求一下别人的援手,建立寻求社会资本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