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22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金钱
- 46
- 贡献
- 22
- 最后登录
- 2015-4-14
- 主题
- 22
- 帖子
- 22
- 精华
- 0
- 积分
- 134
-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225164
小学生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4-14
- 注册时间
- 2015-4-14
- 积分
- 134
- 金钱
- 46
|
说起今年的开年贺岁档,影讯出来前,大家更期待的是吴宇森的《太平轮》和姜文的《一步之遥》,然而正片上映之后,却是徐克的3D版《智取威虎山》当了黑马,更多人会觉得又是“老片重拍”的老戏码,可是看过电影的人才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徐克的想象力与3D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不,4月8日,徐克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定福庄论坛,主要参与了“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一主题的分论坛讨论。据说,这是徐克本人首次出席文化产业论坛,活动现场名家云集,自称不太会演讲的徐导演在演讲中谈了几点关于电影科技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关系该如何处理的看法。
LZ私下觉得,中国的电影文化处于一个转型升级茫然区,科技进步的节奏往往让很多创作者忽视了内容才是电影的本源,技术处理时也应该考虑到内容是否达到效果。说起3D技术的兴起,源头必然会想起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巨制《阿凡达》,该片于2010年登陆我国,即时掀起了一轮似梦似幻的3D热潮。
在“2015定福庄论坛”下午的分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论坛上,徐导就科技推动电影发展这一观点发表看法:“2009年的时候,我拍一个电影,刚好这个题材我觉得应该拍3D,当时在世界上数来数去不超过五个对3D有认识的人,当时我就很纳闷,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卡马伦也好史帝芬伯格等,他们有一团人帮我们去研究科技,可是我们这块工业却没有去发展这个事情,当时我就问很多一些跟我熟悉的电影公司、投资者,说你们对这个事情有兴趣吗?他们认为这个技术很快就会过去,也许这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可是当时我的想法是,其实这块如果是偶然的话,至少我们的工业也需要有人去了解一下,那如果没人的话我就自己推荐自己说,我来了解一下。”
而徐导所提到的电影,便是开头我所提到的电影《抓猴》。据了解,《抓猴》的开拍时间是在《龙门飞甲》之前:
“其实龙门飞甲是第二部,第一部是当时我们邀请了阿凡达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我们怎么样拍3D电影的时候,我们确实拍了一部电影叫抓猴,抓猴当时就拍了两个月,我们就把这整个项目停下来,进行龙门飞甲这个电影的制作,所以因此来讲这几年我们继续拍龙门飞甲,回头再看抓猴的时候觉得这个电影特别有意思,这个电影就是代表我们当时一开始的时候对大家的一种期待,跟对大家的一种想法,里面确实很多让我们觉得值得拿回来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电影,所以我们就继续拍这个电影。”
3D技术在华人电影的红火是紧跟西方影业之后的,这样的一种尾随只是折射了我们的一种“跟从”依赖,那么为什么我们只能跟着别人的步伐,按部就班?如果一直都只能这样,那我们永远做不出新的东西来,尤其是文化产业这一充满创意需求的领域。
论坛上,还有一位来自澳门的老电影人,蔡安安蔡老,他也就电影业与科技的融合关系谈了一点看法:“包括金融也是,到底是金融搭台文化唱戏呢,还是文化搭台金融唱戏呢,钱不能不赚,产业必须要赚钱,良性循环,但是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我觉得我们要向世界学习。”
要真正做到内容为王,而不是形式服务于内容。所以总体说来,LZ还是觉得,作为观众的我们看电影,更大程度上的还是希望能从中得到点什么,人生方向,生活启示,历史回顾之类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如果单纯的只有技术,那LZ觉得这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电影的影响力,毕竟,那些技术看完我们乐呵乐呵也就过了,我们并不能真正去学会那些技术。再说,学了,咱也没用,你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