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我再次来到冲绳,此行是为采访驻日美军基地的搬迁问题。目前围绕普天间机场是否迁往边野古基地,日本政府和冲绳县政府间的对立日益加剧。
安倍政权想要积极推动基地搬迁。如今冲绳呈现出反对安倍政权,举全岛之力抗争之势。只是,这次我在冲绳停留的三天里,最想搞清楚的东西稍稍超出了军事基地范畴,而是围绕“冲绳是日本的吗”以及“冲绳是否想脱离日本”等课题展开。
(当地时间2015年3月23日,日本冲绳名护市,民众在美军施瓦布军营前示威,要求暂停边野古海底钻探作业,抗议美军普天间机场迁至名护市边野古。)
冲绳民众究竟有多严肃认真地看待上述问题,若身在东京,无论如何理解起来都有些肤浅。冲绳事态已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要严峻的多。这是我到冲绳后最大的感受。
冲绳县知事翁长雄志认为“安倍政权没把冲绳当日本看待”、“日本中央政府今后要让冲绳给战后体制买单”,他把这一看法直言不讳地告诉到访冲绳的官房长官菅义伟。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冲绳很可能会要求恢复自主裁决权,与日本本土之间的政治及情感纽带也会逐渐弱化,进而向东京提出异议,直接对美国做工作并诉诸国际组织——我通过采访推测出这种可能性。
有关冲绳的所谓“地位未定论”、“琉球独立论”等主张,作为个人我不大赞同。但我觉得,在冲绳这片土地上,日本人对于诸如此类的冲绳主权问题和历史问题,应该非常慎重、认真地去处理。
原因就在于冲绳现仍处于日本这个国家,乃至日本社会的统一融合过程之中。对日本来说,冲绳是“新领土”。冲绳人的国家意识和自我身份认同还没有完全日本化,所以在面对诸如基地问题时,人们讨论的不是“日本中的冲绳”这一框架,而是不自觉地转换成“日本对冲绳”这样一个构图。而与冲绳的反响遥相呼应,日本本土也在弥散“冲绳异质论”,两地对立的鸿沟越来越深——这种恶性循环正逐渐变成现实。
(日本冲绳反对美军基地的民众在抗议)
现在,冲绳县名护市边野古正要兴建美军基地,作为普天间基地的替代设置。普天间基地位于人口密集的宜野湾市。日美两国政府为“减轻冲绳的负担”,在1996年决定将普天间基地搬迁。但是,新的选址地不是日本本土,而是在名护市美国海军军营所在的海岸线旁填海造地,计划新建两条1200米长的跑道。当初名护市和冲绳县政府都对这一方案表示赞成。但是2014年,新当选的名护市长和冲绳县知事都是搬迁计划的反对派。事态陷入胶着。
日本政府以“前任冲绳知事同意填海造地的计划并下达了许可”为理由,决定在今年夏季开工,并已为此开展了水文地质勘探。对此,冲绳县方面以担心生态环境遭破坏为由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勘探。但日本政府不同意停工,双方的对立加剧。
比如说,青森县建有核废料处理设施,当地居民曾发起激烈的反核设施运动。尽管如此,青森县不可能举全民之力和日本政府对决,也不会出现什么“青森独立论”、“青森异质论”之类的观点。这就是对日本来说冲绳是个不安定因素的“新领土”的佐证。我觉得也是冲绳问题的核心。
如何管理好“新领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十分困难难的课题。回顾历史,冲绳和日本的融合是在明治以后,当时日本的“国民国家形成”和“近代化”也同时进行。在那之前,琉球王国作为一个统治政体而存在,即隶属于萨摩藩,同时也向清朝朝贡,维持着一种“两属关系”。但它本质上是一个独立国家。
(琉球古地图。琉球于1429年建国,直至1879年为明治日本所吞并为止,一共维系了450年之久。)
然而,自1870年代琉球王国解体和设立冲绳县以后,冲绳县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又逐渐日本化。回顾其后的历史,冲绳向日本统合的过程并不顺利。可以说太过强调统合反而引发诸多不利的事件。
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本土日本人对冲绳人的歧视意识根深蒂固。曾经有段时期,东京街头的店铺还张贴过“不接待冲绳人”的告示,居民区里不少房东都讨厌冲绳人,不愿意租房子给他们。结果,神奈川县川崎市一带甚至形成了冲绳人聚居区。那边离我的老家比较近,小时候潜意识里总觉得“那里(冲绳人聚居区)的人很可怕”,虽然这种差别对待的意识很淡薄,但确实曾经有过那样的想法。
有趣的是,冲绳和本土之间的这种有意识的歧视构造,是被美国最早洞察的。
因迫使日本打开国门而闻名的美国人佩里在1853年12月曾向本国政府发书信,要求占领冲绳。
在书信中佩里指出“冲绳被日本变成政治上的奴隶,冲绳人正在变成日本人的奴隶”。虽然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让美国政府同意占领冲绳,但无疑他眼里的日本本土和冲绳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在日美战争时,美军进攻冲绳的作战计划开始提案是1944年10月。但在同一年稍早些的6月1日,哈佛大学教授Alfred·M·Tottsua提出了名为《琉球列岛的冲绳人日本的少数民族》的对冲绳心理作战计划案。该教授还指出,“让‘冲绳人一直遭受(日本人)践踏’的想法扩大,让他们和全体日本人做对比,让他们具有作为冲绳人的主体意识,朝这个方向展开宣传活动,即怀柔政策,有可能奏效”、“这样一来,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战过程中,重点在这两个日本人族群之间造成分裂,效果会比较好。或许可以将冲绳人本身作为我们的代理人在作战中加以利用”等。
战争中,冲绳也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被卷入日本军部所主导的战争泥潭。选择登陆冲绳作为进攻日本第一步的美国,决定在冲绳中部登陆,进而向北部和南部展开进攻。在人口密度高、日本军事据点集中的南部,大量平民被卷入战火。
冲绳之战共造成20万6千人死亡,其中日本兵6万6千人、冲绳的普通居民9万4千人、冲绳出身的军人和军属2万8千人。当时冲绳的总人口仅有45万人,三分之一死于战火。人们认为,日本政府为了尽量延迟“本土决战”,在战略上将冲绳作为“弃子”牺牲掉。
“日本人总是从本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冷酷无情的无视冲绳人的巨大牺牲”——冲绳战役的结果就是诞生了这样的结论。
二战结束后冲绳又长期处于美军占领之下,回归本土之后,日本将数倍于本土的美军基地集中设在了总面积仅占日本国土1%的冲绳。这种不公平的现状也让“被歧视的冲绳”物语更有生命力。
物语(故事)往往是通过历史被渐渐忘却,或被不断强化。物语被强化的时候,通常是人们把“屈辱”的构图根植在意识之中。
原本冲绳人的自我身份定位中,就不认同“冲绳人=日本人”。虽然冲绳县居民是日本国民的一部分,但冲绳人有一种自我意识,即他们和大和民族的人不一样。在中国,“中国人”和“上海人”并不矛盾;在日本“东京人”和“日本人”也不矛盾。可是在冲绳,不能说“冲绳人”=“日本人”。因为正如刚才所说,冲绳和日本之间的国民统合还在过程之中,日本化还在进行中,当然也是在被强化。
美军基地的存在一直阻碍着冲绳日本化的进程,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一点非常清楚。可日本政治家中,缺乏“冲绳与本土间国民统合”的分析视角,所以经常忘记冲绳问题的实际难度,不断碰壁。
原因在于,日本政治家对于这块“新领土”的敏感性认识不足,不可否认,这正让事态逐渐恶化。
(当地时间2015年4月5日,日本冲绳,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左)与冲绳县知事翁长雄志就美军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举行会谈。CFP供图)
例如,针对冲绳问题,这次日本的官房长官和防卫大臣都反复用“事到如今”这个词来批评冲绳。“事到如今”这个词有多伤冲绳人的心难以想象。据说翁长知事还当面严厉提醒官房长官“你用‘(给我)严肃认真地做’这种居高临下的措辞,会让冲绳人的心逐渐远去”
1609年萨摩进攻冲绳。此后萨摩对琉球进行所谓盘剥榨取。然后是明治政府强行处置琉球,将冲绳划归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一些列事件从内部实情来看,也未必应完全视作本土对冲绳无理的攻击、榨取和歧视,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也帮助琉球王国摧毁了封建体制,有利于改善冲绳民众的生活,提高民众的开放度。
可是,今天的现状之下,向边野古搬迁基地不是在给冲绳人“减轻负担”而是“继续歧视冲绳人”——只要人们心里这样认为,边野古搬迁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低。这就是冲绳的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