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茂名媒体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85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歌赋] 声韵

[复制链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6: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20 19:42 编辑

习诗之人,第一道关要过的是声韵;做诗之大家,始终受困扰的也是声韵。
所谓“声韵”,即是:
”,汉字的读音是由汉字的声母和韵母相拼得出声音,然而声音有高低不同的就有声调,声调又叫平仄。
”,即是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作“韵母”。
声母共有21个。它们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 、y。
韵母24个。他们是
单韵母是a、o、e、i、u、v。复韵母是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 前鼻音韵母 an 、en 、in、 un 、vn后鼻音韵母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的音节
,它们是: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
“韵”之有别:
韵腹(韵母中主要元音)。
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
韵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韵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
押韵(指在韵文的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诗词中“韵”有三个含义:
一是对声调的分类,古韵将“平”声归“平”韵,将“上去入”声归“仄”韵;今韵则将“阴阳”声归“平”韵,将“上去”声归“仄”韵,这样,原本为“仄”的入声字,却有许多成“平声”了。
二是对韵母的归类,根据韵头、韵腹、韵尾的不同,将韵归为若干“韵部”。
三是指“押韵”,所有韵文,无论诗词歌赋,新体旧体,凡在“有韵”的句末一字使用同一韵部(或通相邻韵部)的字,称为“押韵”,一首诗词中的押韵字称为“韵脚”。旧体诗词对“韵脚”要求很严,新诗歌虽然可以随意换韵,但只要“押”,也有一定限度。
韵在诗词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没有他统一过,都是哪里人说那里话。
古有“平上去入”,今有“阴阳上去”,古之“入”声已分别并入“阴”、“阳”和“上”、“去”了。
就是这不等于说不要格律。诗人应该懂格律,并且应该自觉地带着这个韵律的脚镣跳舞。有约束才有美感。
在律诗中,声韵一般是指句尾押韵,而句尾压韵有压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以是整首诗都压同一个韵,也可以只有第二句和第四句压同一个韵,也可以第一、二、四句都压同一个韵。
词可有多个韵,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押入声韵:“物、壁、雪、杰、发、灭、发、月”,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其中就有好几个韵了——u、i、ue、ie、a,那么,这种体裁只能归类于今天的变韵自由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金钱 +30 贡献 +30 收起 理由
零丁香 + 30 + 30 + 3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22: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网上评诗

   人们由于对诗的热爱,经常会光顾各大诗歌刊物,近年来,感到不解的是,当今诗歌界真是的,那些过去喜欢的刊物,现在每期竟然找不出几x首好诗来。更多的人则是无病呻吟,看得一头雾水,蒙头转向。
       古人云;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文体美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有对生活的感思,有有对往事的怀念以及的亲情友情的眷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21:25 | 只看该作者

    诗词语法变式的妙用
    格律诗、词往往因为字数和平仄等格律限制,语法上出现很多比较自由的“变式”。有意思的是,这种用作文章或口语简直让人听不懂的“不通顺”语句,却不仅不妨碍读者对诗词的理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艺术享受。我们学习前人的诗词,应该借鉴这种句法变式,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诗词中有一种纯名词句,基本上是名词的堆砌,如尽人皆知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然而它描绘的画卷却是那么美。
    即使在一个名词前加上定语形成的名词性的词组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句子。我们知道,句子可以省略主语,语法上叫做“无主句”,但句子不能没有谓语。诗词中没有谓语的情况却很常见,最极致的当数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杜甫称赞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庾信,诗人),俊逸像鲍参军(鲍照,诗人)。当时杜甫在渭北,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怀念起身在江东的李白,于是就用四个名词性词组写了这样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些句子都没有说他(它)们怎么了,竟然也是句子。
    罗列式的“缀句”也很常见。话说完了再缀上一个词,这在写文章时显得句子累赘得很,比如,“饭熟了大米饭”、“稻子黄了秋天”,饭熟了、稻子黄了,主谓已经很齐全,再加上大米饭、秋天这个词是不是很累赘?而诗词常有这种缀句。比如,“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是完整的主谓句,偏偏加上“汉阳树”、“鹦鹉洲”,多余吗?因为我们在赏读的时候忽略了它的句法特点,注意的是“晴川历历”条件下的汉阳树,和“芳草萋萋”中的鹦鹉洲,更觉得“汉阳树”、“鹦鹉洲”别有风韵。

    因平仄限制而出现的语序变化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人把它叫做“倒装句”,其实它与倒装句还是有区别的。例如曹操东临碣石时说的是“秋风萧瑟”,毛泽东感叹秋风萧瑟的季节今天又来到了,如果写成“秋风萧瑟今又是”则不合平仄,如是变为“萧瑟秋风今又是”。还有神州大地上六亿人民尽是尧舜,“神州六亿尽舜尧”写成“六亿神州尽舜尧”;“雄鸡一唱天下白”写成“一唱雄鸡天下白”等等。在“不害意”的前提下改变语序是诗人的智慧。
    有的语序变换,并不是单纯为了适应声韵的要求,它还有增加“诗味”的用途。例如杜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意思上理解,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句。根据这里的平仄要求,倒装不倒装影响不大,那为什么也改变了语序?因为诗人在写秋景,鹦鹉和凤凰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而“香稻”、“碧梧”放在前面“反串”主语,表示诗人所咏的才是秋天。
    此外,诗词都有对仗要求,我们往往为了既要照顾平仄、又要较好地对仗而找不到好的词儿感到烦恼。其实,古人也常用句型的“变式”突破困境。例如,韩愈描写填海的精卫,说它嘴里含着细小的山石,心中盼望大海波涛平息下来,应该写成“口衔细山石,心望海波平。”但“细山石”是“细小的山石”,属偏正词组,而“海波平”则是“海波平息”,属主谓词组,不符合对仗上句子结构相对的要求。如果将“海波平”也改成偏正词组“平海波(平静的海波)”,对仗的结构没有问题了,但“心望平静的海波”不是诗人要表达的意思。诗人最后选择将“细山石”变成主谓词组“山石细”。于是有了“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虽然“口衔山石细”是一个变式,按常规语法也不通,但丝毫不害意,无形中诗味儿更足。
    诗词在很多地方不一定非要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可以有很多的变化。当然,“变”不是无度的,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读不懂那就不是艺术了。这个度也没有标准答案,一切全在自己多读、多品、多练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31 06:33 编辑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30 21:23
若要作高,则是苦事,然偶然为之,则是乐事,呵 呵,学习,很好的文章,可以出本书了。



高低都是我写我心,在网上闲聊,就是书的味道,书进步了,网络就是公共不要钱的大市场,祝大家新年快乐!

[img]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20Data/Tencent/Users/249692503/QQ/WinTemp/RichOle/W7S7~`92}[`G(@JKMGOJYS5.jpg[/im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主题

2463

帖子

2715

积分

大学生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1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3-5
注册时间
2013-3-7
积分
2715
金钱
113

优秀斑竹奖原创先锋奖金点子奖

17#
发表于 2013-12-30 21:23 | 只看该作者
rhfg 发表于 2013-12-30 19:49
写诗的诗路
       有人说,前人作品读了很多,有关写格律诗词的书读了不少,也有写作冲动,为什么老是 ...

若要作高,则是苦事,然偶然为之,则是乐事,呵 呵,学习,很好的文章,可以出本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30 19:51 编辑



写诗的诗路

       有人说,前人作品读了很多,有关写格律诗词的书读了不少,也有写作冲动,为什么老是写不好诗词呢?
       “要写好诗词,该怎么做啊?”这类问题倒是象我一样总是写不好。
  做诗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特点”。诗词格律都一样,而诗人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千差万别。要不,古人为什么有这派那派呢?诗词和文章的区别并不全是形式的不同,主要还是内容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文章要求逻辑严谨,信息准确,诗词则注重个人的“感受”,呈现给人的不是客观的正确,而是一种主观心理情感。
       所以,在习诗时不要急于追求格调,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好作品。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特点”呢?多读古人的作品,“跟着感觉走”。诗词不是工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化。这里有一个“共鸣”问题。比方说你特别喜欢苏轼,就说明你的先天个性或某些经历与他有共鸣的基础,所以才感到他的作品符合你的感情。那么,你就顺着这个路子多读他的作品,并且要搞清他写这些作品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为什么写下这样的作品,以及他的那个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然后可以模仿着写,逐渐提高。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眼界。
当你读诗词作品突然心情澎湃、浮想联翩时,这就是模仿写诗词的最好时机。模仿不是套用,按原作的格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记下来后再修改,说不定还能得到自己很满意的东西。
  如“清风明月照荷塘,碧水菡萏露芬芳。荷塘月色别有情,唯有伊人伴月赏。”表达了一个人对月赏荷的孤独心境,由写景到言情,写得很不错,有诗人的表达方法,这是前提。明显的缺点在于,一是按诗词格律要求不严谨,有“出格”的地方。二是重复的字太多,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却要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求作品不得有字面上的重复。
如“芳草萋萋”,这不是重复。词可以有重复,诗一般不要。更重要的,作为近体诗,此作句法结构过于简单,显得大白话,容易像顺口溜。
       说到句法结构,也是个“凝练”的问题。例如,王维的诗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按照语法成份,可以将它拆分成四个句子: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由四个“主谓结构”组成,可以添加许多字,但是无法删除一个字。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等等,都是这种情况。假如一个句子只由一个单一的结构构成,就是结构过于简单,一定能减去一些字的。诗的字数和句子太少了,只有扩充结构、减少冗余的字才能包涵更多的内容。诗词的“迷人”之处也正是在这里。
  用来修饰句子的非关键词不可太随意。例如“清风明月照荷塘”一句,“明月照荷塘”是中心,“清风”一般应该是修饰词,在这里与明月实际上成了并列关系,由于“清风”可以“拂”而不能“照”,就显得随意了。崔颢《黄鹤楼》中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关何处是,江上使人愁”是中心,一个“日暮”让人想到倦鸟归巢,而乡关何处是?一个“烟波”让人想到漂渺,这才是愁呢!
  “雕饰”与“修改”。天然去雕饰,提倡的是自然简朴,尽量不要追求华丽的词藻。但去雕饰不是大白话,否则写诗干什么?古人讲究一个“炼”,炼字、炼句。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偶然遇到感情上的冲动,写上几句,并没有精心雕琢。
诗言志,只要将心中的话用诗词的语言说出来就行。修改和提炼是一个甚至比创作还艰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好些人往往是突发灵感,重新翻出多年前写下的诗作,大加修改,让旧作脱胎换骨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容易产生诗意,如《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读诗的人也觉得精神振奋,充满喜悦之感,同样,人遇到痛苦失意的事情,也有悲痛和埋怨之举,但作为诗词描述,就不要每篇每次都是怨和苦,难道要读诗之人都跟你流眼泪吗,又不是去参加追悼会。提出苦和怨之后,更重要的应有解决或改善的办法或愿望。
  诗词创作是一件苦乐事,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滋味。一个人的“推敲”往往陷入“当局者迷”的泥坑,那就交上几位诗友,网上的也行,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有事无事都吟吟唚唚是提高创作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74

帖子

502

积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3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4-19
注册时间
2013-7-5
积分
502
金钱
160
15#
发表于 2013-12-28 09:45 | 只看该作者
向老师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74

帖子

502

积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3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4-19
注册时间
2013-7-5
积分
502
金钱
160
14#
发表于 2013-12-28 09:45 | 只看该作者
好多知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0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28 09:42 编辑

文韵与诗的关系
   
    诗文诗文,非诗即文——此话恐怕太绝对了。古时的《诗经》、《楚辞》是“诗”,其它文章多是“文”。当时书写材料缺乏,写文章必须省着用,文章语言便形成一种特殊的“压缩格式”,这种格式与说话不一样,相对于口语,称作“文言”(我们千万不要把文言和古文的概念搞混,将文言说成古汉语也不通)。而“诗”本身就是语言的“压缩格式”,再用文字记录时不必另求省略(所以,现代人一般能读懂古诗却不容易读懂古文)。这时候,“文”和“诗”形成两大类文体:文无韵以说事,诗有韵以言情。
    文言比较艰涩,即便古人也有枯燥感。汉代以前,文人已尝试采用骚体(即楚辞)句式写文章,引进了“声韵”。到了汉代,这种有韵的文章逐渐成熟,便形成了“赋”。赋很像叙事诗,但它还是文。这样,文又有了“韵文”和“散文”之别。当然,这个散文是指句式和声韵的散,不是现在所说的散文体裁。汉赋由骚体发展出大赋、小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等等,就是汉赋的代表作品。其间,还衍生出一种通篇多为对偶句、而句式又非常灵活的赋体,由于对偶句多,就像双马驾车,被称为“骈赋”。骈赋应该是骈文承
前启后的文体了。
    魏晋时期,骈文兴盛起来。骈赋虽然是成串的对子,但每一联对句句式随便,字数不限。骈文则不同,出现了类似“格律”的特点,发展到宋代,更有“骈四俪六”的讲究。就是说骈文的句式大多是四字加六字对仗四字加六字,平仄声韵也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由于讲求声韵对仗,辞句绮丽华美,骈文极尽诗、文之所长,叙事言情说理,得心应手,有其它文体包括诗词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因此,骈文最盛时期,几乎人人写骈文,处处用骈文。韩愈时代,社会通行文体只有骈体。鉴于此,韩愈将以前的“不骈”的文章称之为“古文”。这个概念延用至今,一说到古文,大多知道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了。
    然而,什么东西都怕“滥”,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奇葩,一旦“越界移植”,反而会丧失其优势。很长时期,骈文被广泛应用于政论、公文,连皇上的命令、大臣的奏章都要“骈”一把。最滑稽可笑的要算骈体“判决书”,张家偷了李家鸡,官司赢了,得到的“结论”是一段用典起兴、说古论今的“骈话”。唐宋政治不谓不发达,可是好的政论文章流传不多,比不上先秦文章。柳宗元等,提出过对骈体滥用的质疑,得如流的响应,至唐末,骈体才逐渐开始退出它不应该存在的舞台,散文得以充分发展,有了诸如“唐宋八大家”等杰出成就。退是一种回归,骈文因此在文学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清康熙年间,骈文再起高潮。大约是新文化运动,才使得骈文和文言文一起衰落。
   
  文求韵,发轫于楚辞以后,延宕两千余年的这个过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它和诗词一样,追求声韵、节奏、对仗、用典、整齐的美,这是任何非汉语语言都做不到的。从“骈体”这些特点而言,比当今的“散文诗”体裁更接近诗。应该说,骈是文与诗的中间地带、结合部。“骈体”又是古今文学的“轻骑兵”。骈句的散漫组合,即是骈文;整齐组合,即是骈体诗;单独的骈句,自成一联。
    纵观近体诗的发展演变,与当时兴盛的骈文有着割扯不断的联系。学诗者多了解一些那个时期的文化脉络,有空读一些代表性的骈体作品,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很多,在声韵、格律、对仗等基本功日益扎实的基础上,诗词创作水平必将出现飞跃。有年轻诗友误认为“骈”就是“文言”,不敢涉足,沉溺于就诗论诗,除了技巧有提高,很难有气质上的突破。其实传统的“骈”,是文言发展的艺术,和诗词一样,并不是那么枯燥的。
    “白话”能“骈”吗?能。现在修辞中的“对偶”几近于“骈”,只是没有“骈”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写白话,或记事抒情、或谈天说地、或登临怀古,巧妙地用现代语言“骈”几句,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所以,爱好文学诗词的人,都来读几篇骈文,自己的“内涵”“功底”会上大台阶的。不过,写论文报告、鉴定结论、文件通知什么的,是千万“骈”不得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1031

帖子

7036

积分

博 士

Rank: 8Rank: 8

在线时间
64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4-20
注册时间
2013-9-14
积分
7036
金钱
1551

优秀斑竹奖原创先锋奖

12#
发表于 2013-12-25 09:40 | 只看该作者
嗯,很好,有时间会好好潜进好好学习。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茂名媒体网新浪微博|客服QQ: 1132836688|电话:13428161108|茂名媒体网免责声明:本论坛(mmmtw.com)所载所有内容皆为网友上传。 本论坛只为网友提供空间和平台,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QQ:1132836688 本论坛的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的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茂名|茂名论坛|茂名人|手机版|茂名新闻|360导航|关于我们|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0428号 ( 粤ICP备2023141084 号-1 )  

GMT+8, 2024-11-24 10:02 , Processed in 1.587941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