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3月18日,习近平听取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左至右分别是:赵乐际、习近平、王沪宁、栗战书) 王沪宁 栗战书 赵乐际 2014年10月,一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在这场带来崭新党风政风的活动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现身。在大批见诸报端、电视的新闻稿中,老百姓惊讶于干部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刺刀见红”,却常常会忽略新闻通稿末段的三个人。 王沪宁、赵乐际、栗战书,一位是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一位是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一位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在总书记的行程中,他们常被“王沪宁、赵乐际、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的形式提及。 他们在新闻稿件中很“低调”,但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本报记者 刘德峰 第一智囊王沪宁 重组于1989年的中央政策研究室,被看做中共中央最为重要的智囊团。“党的建设、思想理论研究”等是其主要职责,也正是王沪宁的强项。 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前,王沪宁曾是复旦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 在政治学领域,王沪宁著述颇丰。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著,也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特别需要一套完整、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作参考。在这一背景下,王沪宁显露出的政治学才华,被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看中。 上海《现代领导》杂志在2010年第8期曾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在入京之前,王沪宁就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的赏识。彼时,吴邦国曾想请他做政治顾问。吴邦国进入中央后,对王沪宁仍念念不忘,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为此还跟王沪宁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1995年后,王沪宁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出任政治组组长。 调入北京后,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 三年后,王沪宁出任研究室副主任,并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陪同江泽民出访。在这之后,他又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智力支持。 胡锦涛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王沪宁由副转正,参与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起草工作。 也是因为在党的重大决策理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王沪宁逐渐被称为中南海“第一智囊”,并在党的十八大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自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王沪宁依然是总书记的出行保留随员,视察行程覆盖了京、粤、冀、鲁等众多省市。即使是习近平出访国外,王沪宁的名字也常出现在陪同人员的第一位。 对此,有香港媒体援引北京某外交界人士的话说,习近平履新以来的外交蓝图,王沪宁也参与其中。 监督员栗战书 2012年9月1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决定:栗战书同志任中央办公厅主任。 这是自1985年从河北正定县奔赴厦门的习近平,与在河北留任的栗战书,在分开27年后,仕途再度发生交集。 栗战书接掌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是为党中央、中央直属机关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党组织服务的办事机关,主抓中央重要工作部署的督促落实,以及文秘、机要等多项工作。 而这些工作,也是习近平熟悉并重视的。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办公厅工作比较熟悉,也有感情。”2014年5月8日,习近平在到中央办公厅视察时的讲话中说,中办是党中央的综合办事机构,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联系各方面最广泛,保障党中央的工作最关键,在党政军群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居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中枢位置,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栗战书履新以来,除频频陪同习近平出访之外,解读、学习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的决定和讲话精神,是栗战书常要进行的工作。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出台后,2014年11月10日,栗战书在《人民日报》刊文,解读《决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如果说解读和学习,是为了让全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那么中办的“督促检查”工作,就是要把这一切落实到行动上。 十八大以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会同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8个组,分赴东、中、西部16个省(区、市),深入92个县(区、旗)、220多个村(社区),召开150多个座谈会,并走访干部群众直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2014年11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动员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办公厅再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派出8个督查组赴16个省(区、市),对近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委办公厅系统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前的批示中,习近平表示。 补缺者赵乐际 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如今已是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的名字叫赵乐际。 自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10月底,王岐山领导的中纪委已打倒了55个“大老虎”。这些贪官落马之时,大多还在职。 而赵乐际任职的中组部,“考察、配备和调整省级领导机构”,“挑选和提拔党的干部”,正是其主要工作。 民间有言,“岐山书记一发力,就要忙坏赵乐际。”这虽是茶余饭后的玩笑话,却道出了中组部在此境况下的重任,以及百姓对中组部选贤任能的期待。 贪官落马后的空缺由什么样的人来补? 2014年1月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好干部”的标准予以明确:“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赵乐际在2013年11月13日中组部召开的会议上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制度,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2014年,以中组部为旗舰的组工系统,又在制度上明确了“引咎辞职官员两年不得升任”、“破格提拔干部必须从严掌握”、“跑官拉票官员不得列入考察对象”和“用人失察追责党委主要领导”等种种细节。 中组部的补缺工作陆续展开。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8月底,落马的45位省部级官员中,至少有20人的职位已被填补。 从彼时接任的干部来看,有的是空降,如填补海南省副省长空缺的原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局长陆俊华;有的是同省或同系统调任,如调任南京市市长的原江苏省副省长缪瑞林,以及升任国资委主任的原国资委副主任张毅。 在接任者中,以“60后”居多。他们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多数都从基层做起,没有裸官。接任万庆良的天津市原副市长任学锋,是管理学博士,外语流利不用翻译,并呈现出学、商、仕综合型官员的特征。 陆续落实的干部调整过程中,可以看出十八大后中央关于干部任用思路的调整。“裸官”不再被提名为党政主要领导人选,民主推荐从“重要依据”变成“重要参考”,“破格”从严、“公选降温”。 随着反腐工作的持续开展,赵乐际的组织重任也依然在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