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金融话题里最时髦的一个是,银行脱媒的问题,这个话题大概的意思是,银行以后会脱离中介的性质。出现这个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太火热了,很多分析家就从这分析得出结论,以后大众根本不需要银行。说到这个话题还有个插曲,那就是当局在政策层面讨论中国的商业银行破产的问题。这个吓人一跳的分析结论就更多了—大众不会再需要银行;银行也会破产。这个逻辑链条的下一个环节好像就是商业银行正面临着破产问题。有的分析家就得出结论,天啊,世界末日来了,把钱存在商业银行的人赶紧倒腾自己的存款吧!
这种“傻”推论其实在2000年代初就出现过,那时候我还是个对悲观主义专家们很有依赖情绪的人。我真的把不多的存款分别存在好几个银行里。后来我钱包丢了一次,这造成我要分别到5个银行去挂失。当时,银行的网点还没有这么密集,我为了这件事花了一天多的时间和几十块的出租车费用。而真实情况远没有分析家们说的那么危险,按我当时的存款来说,我怀疑当时的风险变化都抵不过那几十块的出租车钱。
为什么很多分析人士会认为互联网的贷款方式会顶替掉银行的作用呢?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互联网似乎比那些银行更了解谁需要钱和谁有多余的钱。原因很简单,它们有大数据啊。这样,在互联网信息方提供风险数据的情况下,那些需要钱的人和有钱的人就可以自行在互联网上配对。
这样做风险似乎还消失了,同时也实现了那句金融的本来意义“让需要钱的人从钱多的人那里得到了钱”。你看银行有什么用?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如果大数据真的那么管用,一个投资者能通过大数据更确切地了解那些需要借钱者的风险,那风险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风险不值得担心,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风险小的贷款人留给自己—这里说的自己就是信息提供方—如果,风险是可以预期的,信息提供方不通过杠杆放大自己受益。最后,为什么信息提供方不自己做银行?
总而言之,上边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相信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让风险的可辨识程度极大地提高,那么你能想到最好的生意就是开家银行。所以银行在以后并不会消失,而是更加厌恶风险。银行加大审查、手续繁琐,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除了银行,现在的P2P也在做此项任务。
一个投资者把钱放到P2P网站上去放贷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P2P网站真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以前你的一个熟人要跟你借钱,你根本不想借,但你又不能像巴菲特对他女儿所说的那样“你为什么不去找银行”—这是因为中国银行对个人消费的贷款太少了—现在可好了,你可以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看看P2P”。
我一向觉得被别人借钱是一件非常讨厌的事。首先,这种事对于借出方太不公平了,他们一般来说得不到任何利息,而且面临着根本收不回本金的可能—当你面对一个在约定还款时间还一脸绝望像的朋友时,你还有勇气和他提还钱的事么—而且,这种事的讨厌还在于,你怕失去亲情或者朋友,但是你借出了钱亲情和友谊也不见得能留得住。这是因为每个人不管是不是他的钱,钱在自己手上都是不愿意往外送的。我就遇到过这种事,我在2002年借给一个朋友一笔钱,在两年后我问他要钱的时候,要经过提醒他才想起了还钱这回事,但他给我的回答是:“我也没说不给,你怎么这么讨厌啊?”天啊,这句话真是令人难忘。
不过如果朋友亲戚之间借钱真的要支付利息,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呢?换言之,你和亲戚朋友的感情到底值多少钱?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这种亲情的价格判定,我们觉得可以适当参考一下银行诸如此类的定价,比如信用卡的利息。其实信用卡之所以叫“信用”卡,也就是指的持卡人的信用价值。这个定价是个相对值,18%。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一个要向朋友借钱的人,如果朋友的要价超过18%,那么他就完全可以不再向朋友借钱,而去找银行通过透支信用卡进行短期借贷。
另外,如果真的给这种亲情及友情定价,那就是说,借贷双方都不会因为借贷得到附加的收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用期望值公式来表示朋友间的一场借贷。
Y×(能收回贷款的概率)-(不能收回贷款的概率)=0
能收回贷款的概率+不能收回贷款的概率=1
在公式中,Y就是一个人应该收取的向朋友借出钱的年利率。如果这个利率的边界定在18%,那么能收回贷款的概率就是84.7%左右。
从这个角度讲可以量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靠谱的人”这个概念。一个朋友要多靠谱,你才能把钱借给他?这个答案是84.7%。如果一个人能达到84.7%的平均诺言实现率,就是那种能还钱的人。这种诺言实现率可以通过日常接触进行统计。要是碰到一个没谱的人想借走你的钱,那么你就应该向他推荐去透支信用卡,或者去P2P公司看看。这样做对他来说也是公平的,因为他根本不必支付给你那么高的利息就能得到贷款。
如果以现在的货币宽松程度来看,信用卡透支利息有点偏低,总的来说对借钱的人有利。另外,在一个圈子会具有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靠谱率会在挺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圈子的靠谱率。如果你发现向你借钱的人都达不到85%的靠谱率,那么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很可能,你就不是什么靠谱的人。从这个定价可以看出,不靠谱首先是伤害自己,因为它让你付出的亲情借款利息很高;其次,不靠谱的人也会让他所处的那个圈子的借贷利息升高,从而降低友谊和亲情的价值。所以,如果不靠谱的人在一个圈子是个孤立现像,大家最理性的办法是把他清除出去,以免其影响整个系统效率。
另一方面,如果你知道了向你借钱的人的靠谱率,也可以从上边的定价公式得到你应该向他收取的利息是多少。比如一个靠谱率是90%的人,通过计算,你就应该向他要11%的利息。
如果你对利息稍有点了解,你就会发现朋友间的公平借贷利息基本上超过了绝大多数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我们应该佩服银行,怎么能把贷款利息降得那么低而且还有巨额收益的。
欢迎光临 茂名媒体网 (http://mmmt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