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为电邑望族,明朝曾有黄子平、黄子太兄弟一科二进士的辉煌,黄氏宗祠座落在茂港区沙院镇海尾村委会上海尾村,占地面积约 300平方米,祠分三进,原祠已毁,近代重建。如图所示,宗祠大门分三拱,祠顶上饰有双龙戏珠的灰塑,正面墙上饰有灰塑花卉及彩绘。大小三门的门楣、门框、门槛及门墩均镶石,大门高悬牌匾,横书:黄氏大宗祠,竖书:乡贤副都真御史,联曰:事业起长山白简英名垂后嗣,科名流粤海乌台伟烈重前朝;左门额之“崇德”,联曰:风传千倾,族聚长山;右门额之“报功”,联曰:绵闽东粤,望重西台。
附:黄子平简介
黄子平(1351—1424),字逢熙,号观澜,元仁宗至正十一年(1351)出生于今茂名市茂港区海尾村亦渔亦农的海滨家庭。黄子平幼年在其祖父自办的私塾读书,性聪颖,且勤奋,学业成绩优良,长山村黄氏及附近各村群众都交称赞他是黄氏很有出息的后代,将来定会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 (1384),黄子平在乡试(省试)中考取经魁,单科第一。次年乙丑(1385),与兄长黄子太为同榜进士,名列二甲二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粤西上下轰动一时。黄子平初官监察御史(正七品),洪武二十四年(1391)升山东御史,兼山东、云南、京畿三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六年后,于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擢升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的副都御史,为明朝正三品朝官(相当于今中央监察部副部长),成了电白县在封建社会里在朝当官的最大的官员。 黄子平多次如实面谏和上书直谏,深得朱元璋皇帝的赞赏和称誉,曾多次在众位公卿大臣的面前,称赞黄子平为名副其实的都御史。洪武二十三(1390),朱元璋肃清逆党后,在授勋会上,又大赞黄子平为“真御史”,许多人都钦羡不己,为之刮目。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倭寇攻宁海,黄子平积极配合支前工作,指挥陶铎很快便把倭寇击败。当年夏天,朱元璋崩于西宫。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举兵南下,南京内外乱作一团。 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黄子平遭权臣李景隆之妒,受到诸多的压制、排挤和阻挠。黄子平审时度势,遂称病归退于林下,回到乡间渔农度日。在二十余年的晚年乡间生活中,黄子平积极和地方良吏、百姓一起兴修学舍,修筑海堤,致力于移风易俗,发展农桑,和海尾乡民一道做好抗击倭寇骚扰沿海一带的斗争。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八月十六日,黄子平寿终于乡间,享年七十四岁,葬于电白县电城镇庄山大岗岭。黄子平生前娶有两房妻子,生有四子。潘、梁二氏死后,诰赠其为二品夫人,并与黄子平合葬于庄山大岗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