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茂名媒体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rhf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歌赋] 谈诗说韵

[复制链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12 18:53 编辑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12 08:46
不知何为诗,只懂我写我心而已,,,,,布衣一个,不敢造狂斓之词,,只能观当下,视己心。。。。受教及学 ...



       “我写我心”好啊,
心里话是带感情的,比如,怦然心动,你看中她了,一起生活,感觉称心如意。当然亦有其他方面的心,例如口是心非、万箭穿心、赤子之心、鬼迷心窍、用心良苦、小心翼翼、苦心孤诣、心猿意马、惊心动魄、心如止水、人心不古、心如刀割、丧心病狂、呕心沥血、心旷神怡、心照不宣、回心转意、沁人心脾、随心所欲、心有灵犀、心宽体胖、刻骨铭心、甘心情愿、心心相印、心有余悸、处心积虑、心力衰竭、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所以要写心并不容易,首先是表达感情,感情表达了,也许就有诗意了。
  诗有什么的情呢,
   
有人说“无情则非诗”。
    比如见到雨后斜阳复照,水珠晶莹时:

    唐人说:天干百草枯,喜见珍珠落;
    宋人说:点点是离人泪;
    元人说:王母娘娘打翻了金钗奁;
    今人说:啊,甘霖,是你……
   “ 俗夫 说:呀,太湿了!
           ——物相同而情不同,这大概就是诗的魅力吧。
   
    诗情不是方程式,没有同解,同的是情。
    诗人因先天气质和后天经历不同,“诗情”也有不同的特色。
    同样,诗读者也因先天气质和后天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感受,算是诗读者的“诗情”特色。
    是李白好还是杜甫好?那是无终果的讨论。因为你本人就不同于别人,你只能是你。
    读杜甫,只赞赏他的思想和品德,并不喜欢他之于“屋破”、“被裂”、“堂前扑枣”之类的琐碎和絮叨。杜诗最引我“共鸣”的,独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因“安史之乱”饱受流离之苦正流寓四川梓州的他,突然听得有可能回家的消息,于是“泪湿衣裳”,于是“漫卷诗书”,于是“纵酒”“放歌”,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大有时空隧道般的狂纵!
    相较杜甫,应更喜欢李白“三千丈”的“缘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气势。至于张愈的“归来泪满巾”,心地虽好,总有些矫情。这是我读诗的“情感”特色,厌烦了“公文”的字斟句酌,更喜欢脱缰的自由。
   
大诗人纵情的妙处,还在于诗体和语言的选择。正如飚车寻大路,散步找公园。李清照处于一个愁字愁得不得了,寂寞苦闷时,选择了“声声慢”,字字叠加,婉婉转转,营造烘托了一个“愁”得不得了的氛围;对朝廷偏安江南发泄内心激愤而称赞项羽不肯过江东时,则用了快节奏的五言绝句。同是陆放翁诗情,在“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等绝望式的呼喊时,他用的是诗;表达在黑暗中“无意苦争春”、以保气节“只有香如故”时,他用的是词。同样的以景抒情,讲述工农革命气势时,有“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表达与爱妻离情时,有“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边残月”。这是毛泽东的诗句。
    诗词歌联,无论什么体、牌、调、名,只是“诗情”的一种外壳,是诗人思绪驰骋的马场。当情感狂放时,外壳再也无法包容了,必然有格律上的“泄露”。前人有“不害意”的宽松,也有更大的“大概齐”的张狂——能扣动“心弦”就是有诗情。当然,如果格律上太离谱,就不要堂而皇之冠以某律、某调,当顺口溜、长短句给人看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主题

2463

帖子

2715

积分

大学生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1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3-5
注册时间
2013-3-7
积分
2715
金钱
113

优秀斑竹奖原创先锋奖金点子奖

12#
发表于 2013-12-12 18:58 | 只看该作者
rhfg 发表于 2013-12-12 18:47
“我写我心”好啊,
心里话是带感情的,比如,怦然心动,你看中她了,一起生活,感觉称心如意 ...

佩服前辈此论,可当好文精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1:24 | 只看该作者


诗才
    读诗,常为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诗才掩卷沉思。想的多了,竟对“诗才”有了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感觉。
以前,有一稚童,出口成章,家人以为不祥,就以狗血灌之。孩子委屈,边做事边辩解:“洒扫堂前地,开笼放小鸡。本来是说话嘛,非得说我是吟诗!”
秦国上卿甘罗,幼时骑父亲“脖脖”外出,有行人叹曰:“子将父当马。”甘罗接口:“父望子成龙”。   
    诗人的传记,也多有“少聪,某岁能诗”的介绍。诗才“具有先天性”的可认同吧。
曾有一位同事,向来缺少诗才,但当他游漓江时,突然嚷道:“漓江游,山水秀,午饭有鱼却无酒,回首瞅老头(有几个老头在)”,一众讶然。由此想起《世说新语》记载的魏文帝令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情急之下吟出了千古绝唱。
所以,凡有机灵敏捷的小孩或有“诗才的小童应加以特别的培养。
    大凡诗才过人的,其性也必有与人相左之处,往往造成“材”与“用”的矛盾。李白自认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终不能成“庙廊器”,只能借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柳永“奉旨填词”,终身混迹青楼。天纵奇才的李贺,更是屡遭攻讦,“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二十七岁早夭。真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诗才、文才、仕才、人际都是好的,可能也只有欧阳修等寥寥极少数。太多的“大材”,或“对案不能食”,或“高处不胜寒”。这种“才不成材”的症结,应该是材与用两方面人的天性使然。
    《红楼梦》的宝、钗、黛,黛玉最具诗才,认为花开固然好,花落更添悲凉,所以还是不开的好;宝玉次之,希望花儿常开不败;宝钗最是庸,认为花开花落是常情,开时抓紧观赏,败了就败了。应该最赞赏曹雪芹的喻示,很科学地揭示了“才”与“庸”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怎样看花儿或宁可不开,或常开不败?这些可能又是对“庸才”的认同了。
    古时如有“心理学”研究,这种“材”与“用”的对立可能就不那么尖锐,诗人们也少一点“愁”和“恨”。或者,今天也没有那么多的好诗可读了。
    归结:“才”者并非都是“恃才傲物”,“庸”者并非都是“妒才嫉能”,物虽一,观点不同而已。

点评

器之不同,性之不同也。  发表于 2013-12-15 1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hfg 于 2013-12-17 12:20 编辑

诗词的“起兴”
                                       
    “赋、比、兴”被誉为诗之“三义”。简言之:
    “赋”即铺陈其事,叙物以言情,大多用于叙事;
    “比”即以甲物比乙事,借物以托情;
    “兴”即触物寄情,以某事物触发诗情。   
     可将“赋”、“比”、“兴”作为诗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兴”在诗词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技巧,乃诗情之“总阀门”。
        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由此可知,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并非“比”之可比。
         经常会发现诗人总喜欢先言古、说人、说事,或登临,或探幽,或用典,总不免说说与主旨关系不大的事情,这便是“起兴”。
        它象音乐简谱开头的“1(哆)=?”,定调也。
        一首诗或词,作者要抒发什么情感,或涓涓细流,或江河奔放,或大海之巨浪汹涌,皆由起兴而定。
        起兴起源于“诗经”,历来为诗人所注重,除了古诗以外,应用最多处大约是宋词了。因为很多的词牌格式是分上下片的,这就为起兴创造了极好的空间载体。所以有很多词作出现了上片说事、下片抒情,或上片先说“兴”事、再抒“兴”情,下片先说“正”事、再抒“正”情的情况。
        既然是“定调”,首先必须选择好“调号”。心有情结,打算寄“兴”诗词,就要仔细斟酌“寄托物”。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凄迷?或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的感慨?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孤独?或是“梧桐细雨”的幽怨?抑或是“大江东去”的豪情奔放?一旦起咏,任胸中情感自然释放,一咏到底,然后在“不害意”的前提下,再调平仄,写出来的作品定会以浓烈的感情色彩打动读者的。
        一旦“定了调”,最怕的是“跑调”,情到中途变了味道。“跑调”与古人“取险”、“异峰突起”完全是两回事。前人有许多好作品在结尾处突然有感情的急剧升华,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这种变化,无论是嘎然而止还是火山迸发,都是同一情感的跳跃,绝非“调号”的变换。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一株独自开放的梅花起兴,诗人反复用“断桥”、“寂寞”、“无主”、“黄昏”、“风雨”来烘托一个“孤独”,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还是表达的一种苦涩的孤独情怀。最后突然“异峰突起”,以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结束,将孤独升华到“清高”、“自洁”、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境界。这种情感升华,是对“兴”最好的诠释。
        只说起兴在诗词中的作用,并不提倡兴的滥用。不要故意玩弄高雅,把原本轻松愉悦的诗词艺术搞得艰涩不堪,使人望而却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主题

2463

帖子

2715

积分

大学生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1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3-5
注册时间
2013-3-7
积分
2715
金钱
113

优秀斑竹奖原创先锋奖金点子奖

15#
发表于 2013-12-17 14:01 | 只看该作者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12:12
诗词的“起兴”                                           “赋、比、兴”被誉为诗之“三义”。简言之:  ...

严重学习,,,原来老师亦懂音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39

帖子

837

积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4-28
注册时间
2013-12-17
积分
837
金钱
212
16#
发表于 2013-12-17 20:03 | 只看该作者
rhfg 发表于 2013-12-11 22:38
谈诗说韵 诗为何物 诗为何物?文学家说它是“体裁”,社会学家说它是“语言”,心理学家说它是“情感思维 ...

不懂诗词,但喜欢看诗词,蹲了一天总算收获不小,呵呵,又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20:54 | 只看该作者
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3-12-17 20:03
不懂诗词,但喜欢看诗词,蹲了一天总算收获不小,呵呵,又赚了!


嘻嘻,赚到了,就有要拿出来分享,收获了,就有多些支出,看了诗词就要多写诗词,就等你的“处女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主题

2463

帖子

2715

积分

大学生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1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3-5
注册时间
2013-3-7
积分
2715
金钱
113

优秀斑竹奖原创先锋奖金点子奖

18#
发表于 2013-12-17 21:5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确是老师的沉积的好东西,为这文版增色,能看到的人,是大幸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592

帖子

4594

积分

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7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1-2
注册时间
2013-3-22
积分
4594
金钱
1488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22:42 | 只看该作者
零丁香 发表于 2013-12-17 21:50
这些确是老师的沉积的好东西,为这文版增色,能看到的人,是大幸也,,,,,,

这主要是大家一起玩,你一言我一语,承前继后,继往开来,诗词有前身历史,也有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是写他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顺随自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39

帖子

837

积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在线时间
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4-28
注册时间
2013-12-17
积分
837
金钱
212
20#
发表于 2013-12-18 00:12 | 只看该作者
rhfg 发表于 2013-12-17 20:54
嘻嘻,赚到了,就有要拿出来分享,收获了,就有多些支出,看了诗词就要多写诗词,就等你的“处女作”了 ...

闲时B夹鱼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茂名媒体网新浪微博|客服QQ: 1132836688|电话:13428161108|茂名媒体网免责声明:本论坛(mmmtw.com)所载所有内容皆为网友上传。 本论坛只为网友提供空间和平台,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QQ:1132836688 本论坛的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的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茂名|茂名论坛|茂名人|手机版|茂名新闻|360导航|关于我们|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0428号 ( 粤ICP备2023141084 号-1 )  

GMT+8, 2025-2-13 22:12 , Processed in 0.60498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