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构结的 用词语法关系 写诗填词不是打油,总有些规矩讲究的。主要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 “对仗”一般解释为,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古人念书就要做诸如红绿、天地之类“对对子”训练。 对仗的高级形式是对联。对联又分“律对”和“骈对”两大类。 至于“字数相同,词义相对,平仄相拗”等东西,都是公共常识。 律对也叫诗对,主要用于近体诗格律要求的“联”上。有时也在填词和春联中应用。一联中的字词双双成对,形成了诗在声韵、节奏以外的一种特殊美感。在写律对时,最容易局限于词的本身,忽视了诗句结构要素,看起来很工整,实则失去了律对的精髓。 如: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词对得没问题。合起来“五月黄梅天”对“三星白兰地”。从句子结构上就不通了。五月“是”黄梅天,主谓结构;三星(牌)“的”白兰地,偏正结构。所以,这不算对。 所谓对仗结构有词组结构、句式结构和上下句之间的结构。 组词结构------ 是指词与词、词组内部与词组之间、高级词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上句与对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比方说,“家”字,平声、名词;“长(cháng)”字,平声、形容词。合起来是个名词+形容词的主谓式词组“家长”。一个邻里的“里”字,仄声、名词;“短”字,仄声、形容词。合起来也是个名词+形容词的主谓式词组“里短”。“家长”和“里短”就是一个很好的词对。如果把这两个一样结构的词组再合起来,成为一个联合式的高级词组“家长里短”。词性是名形名形、声调是平平仄仄、结构是主谓主谓。语言表达力一下子就增强了很多。再看,“说三道四”:动数动数、平平仄仄、动宾动宾;“破釜沉舟”:动名动名、仄仄平平、动宾动宾。“柳暗花明”、“朝秦暮楚”、等等等等,这就是汉语修辞格的“对仗”了。它凝炼了语言,增强了表达力。 上面说的是词组,再说 句式结构------ 句式是由词、词组和高级词组混合组成的,有它自身的结构。 比如:“野旷天低树”------ “野”,野外,名词; “旷”,开阔,形容词; “野旷”,主谓结构,仄仄。 “天”,名词, “低”,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树”,名词。 “天低树”,主谓宾,平平仄。 “野旷天低树”,说的是旷野开阔显得天低近树了,是主谓主谓宾,仄仄平平仄。 这里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构关系,那就是“野旷”和“天低树”。 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和补充,是前者的感受,两者之间又是主谓结构。这就给对句提出了对法上的要求。 再看对句: “江清月近人”------ “江清”,名形,主谓结构,平平。“江清”对“野旷”,词性、结构、平仄三佳。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月近人”,主谓宾结构,仄仄平。 “月近人”对“天低树”,也是词性、结构、平仄三佳。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显得月亮离人更近了。主谓主谓宾,平平仄仄平。 而“月近人”也正好是对“江清”的解释和补充,是前者的感受,两者之间又是主谓结构。 这种在结构上严格对应的平行关系的联,往往能互为上下句,如“江清月近人,野旷天低树”。 除了平行关系以外, 上下句之间的结构。 主要还表现为“因果”、“互补”等关系。或是前后承继,或是左右逢源。平行关系的联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相同或过于接近,俗称“合掌”,是律对一忌。 必须强调,在研判结构时,我们特别要注意古汉语的词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一般为单音词(踟蹰、葡萄等连绵词除外)。现在说“妻子”是一个词根加后缀的词,指夫人,古汉语是个联合词组,指夫人和孩子。千万不可用“丈夫”去对“妻子”。同样,也不能用“雏鹰”对“老虎”,前者是词组,后者是双音节词。这种情形很普遍,甚至“所以”也是所和以的词组。怎么样才知道一个双音节的东西是词还是词组呢?笨的办法是,凡遇到“双音节”,脑袋里先打问号,凡是“拆”得开,都是词组。 总结:词性相对是第一层,词组结构相对是第二层,高级词组结构相对是第三层,句式结构相对是第四层。几个层次都对严了,称为“工对”,大概齐的称为“宽对”。 宽对如何宽?原则是宽词不宽结构。把握住“层次越高越严”的原则,大概没有错。一联:“盛世高歌人愤志,金秋怒放桂称雄”。单是词一级,多处“不工”,词组却是工的,再往上的结构更没问题。诗词中这样的律对,这样是会认可的。 一首近体诗,写得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对仗联,只能算“打油诗”,并非夸张。 比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比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极严格的对仗。就律诗而言,最好三、四句和五、六句分别各为一联,最少五、六句必须对仗。 绝句也有“截前”“截后”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