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在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一个贫农家庭。18岁的时候,文七妹嫁给了韶山冲贫苦农民毛顺生为妻。1893年,她生下了毛泽东,后又生了毛泽民、毛泽覃,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健。 对母亲,毛泽东充满了感情。母亲去世不久,他写信给同学邹蕴真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30年代他对斯诺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 毛泽东很爱母亲。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一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他把母亲接到长沙医治,住在蔡和森家,“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毛泽东和两个弟弟还搀扶着老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文氏的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照相。1919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时,得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他匆忙赶回韶山时,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 那几天,对着暗淡的灯光,毛泽东一直守在灵前,并含泪写了一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追念自己的母亲: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在父母照片前凝望,伫立了好长时间。次日凌晨,他默默地爬上故居对面一座叫楠竹坨的小岗,去瞻仰父母的坟墓。随行人员毫无准备,只得赶紧折来一束松柏交给毛泽东献上。毛泽东向合葬墓深深地鞠了一躬,随后又伫立良久。回到住所,他仍深深地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之中。 罗氏: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旁边,有一个已平的坟丘,那里埋葬的就是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罗氏。罗氏因是长女,亦可称为罗一姑。罗氏出嫁时年方十八,身材丰满,容貌秀丽,生性温顺善良。 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即毛泽东的姑祖母。毛顺生对这位表侄女甚为喜爱,因此特意向罗家提出结亲的要求。旧时,亲上加亲,视为美举。 罗氏明媒正娶到毛家,帮婆婆料理家务,自是一个好帮手。与弟媳王淑兰(毛泽民原配)相处得很好,也很体贴丈夫,为丈夫送茶送饭,洗衣浆裳。公婆对她非常满意。 为顾及父母亲友的面子,毛泽东默默接受了这桩婚姻。安下心来,一边劳动,一边读书。1910年的大年初二,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毛泽东那年17岁。罗氏在毛家度过了人生旅程上的短暂的最后三年,静静地躺在了苍松翠竹的山岗上。 据《韶山毛氏族谱》推算,罗氏生于公元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4岁多。若干年后,乡亲们修撰族谱时,因罗氏无嗣,特地将杨开慧所生之子毛岸龙作为罗氏的孩子。 1936年,毛泽东曾对斯诺提起:“我16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毛泽东虽不承认这门婚事,但对罗氏却是记着的。解放后,罗氏胞兄罗石泉写信给毛泽东,要求来京,毛泽东欣然同意。当时许多亲属想去北京,毛泽东都没有答应,但对罗石泉却破例,这或许反映了他的某种歉疚之情。 王十姑: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毛泽东对罗氏这门婚事之所以很不情愿,也许是因为他心中早已有了王十姑。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对此有所披露。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问在外交部担任礼宾和记录工作的王海容:“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 王十姑是谁?海容不知道,自然无言以对。回家后便去问自己的奶奶——王季范先生的夫人肖老太太,毛泽东称她为九嫂。奶奶告诉海容:王十姑是她爷爷王季范的妹妹,没有名字,大家只叫她王十姑。王十姑和毛泽东是两姨表姐弟(毛的母亲是文七妹,王的母亲是文六妹),从小两人在外婆家一起玩,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直至谈婚论嫁。就在毛泽东和王十姑翘首以待好事成双时,算命先生得出结论,二人八字不合。那时候,表亲不能结婚,八字不合不能结婚。 为此,王家给十姑订了亲,丈夫是本县的,姓赵。不久,王十姑结婚了。不幸的是,王十姑婚后不久就去世了,而且没有后人,只有墓上的衰草陪伴着她们。当王海容告诉毛泽东十姑已经去世后,他叹了一口气。 在海容面前,毛泽东不止一次地提到王十姑。毛泽东动情地回忆道:“她是好人。人很白,性格很好,手很细——我们还拉过手哩!”这时,毛泽东似乎又回到了少年的幸福时光。 在海容得知王十姑一事的来龙去脉后,王季范先生告诫她:“不要乱说!”王、毛两家的这段故事已深藏百年。如果不是王海容讲出来,又有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