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评价: 谢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文帝不独恭俭,其天资学问,德性才略,近于王者,使得伊、周之佐,兴礼作乐,不难也;光武太宗,以俞业而兼守成,纬武经文,力行致治,皆间世之贤主也。” 汤谐:“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 在中华近两千年历史中,盛世屈指可数,“文景之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令后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吗?在司马迁的《史记·孝文本纪》里所记载的汉文帝的贤德、仁爱和俭朴,以及“以德化民”,处处为百姓着想所施的种种仁政,让人不得不承认,正是汉文帝的圣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国才是正道。以下是从《史记·孝文本纪》选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个盛世君王是如何临危受命走上天子之位,在短短的二十三年里,将他的国家治理为千古称颂的太平盛世的。 孝文皇帝刘恒,是汉高祖八个儿子中的第四个,为薄太后所生。高祖十一年(前196)的春天,打败了陈豨叛军,平定了代地,刘恒被立为代王,定都中都。刘恒即位十七年时,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吕后去世。九月,吕氏家族企图作乱,被众大臣所诛灭,并商议迎立代王为皇帝。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专人去代地迎接代王,表示要拥他为王。代王就此征求左右大臣及郎中令张武等人的意见。张武等人说:“汉朝的大臣都是当初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诈,他们此行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这样做的目的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而已。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蹀血京师,此时迎接大王,不可轻信。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言说:“群臣之议都是错的。当初秦朝失民心,天下诸侯豪杰纷纷起事,自以为能得天下的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这是第一点。高帝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地象犬牙一样彼此交错,互相制约,这就是所谓的有如磐石般坚固的宗族,天下人都为刘氏的强大而折服,这是第二点。汉朝成立之后,废除了秦朝的苛政,规定了新法令,对百姓施以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这是第三点。再有以吕后之严酷,已立吕氏三人为王,他们擅权专制,然而太尉凭朝廷一支符节进入吕氏把持的北军,只是一声呼唤,将士们就都袒露左臂,表示要辅佐刘氏而叛诸吕,终于灭了诸吕。这是天意所授,非人力所为。现在即使大臣们想要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驱使,他们的同伙难道能够同心一致吗?如今京城内有朱虚、东牟侯这样的亲族,京城外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这样强大的诸侯,谁都惧怕他们。高帝的儿子就剩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长,以贤圣仁孝闻名于天下,所以大臣们是根据天下人的心愿而要迎立大王做皇帝,大王不要怀疑了。” 代王向太后禀报并商议做皇帝之事,但还是犹豫不定。于是就烧灼龟甲进行占卜,龟甲上显现出一条大的横向裂纹,卜辞是:“大横预示着更替,我将做天王,会象夏启那样,使父业发扬光大。”代王说:“我本来就是王了,还做什么王?”占卜的人说:“所谓天王就是天子。”于是代王就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会见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向薄昭表明为何要迎立代王的缘由。薄昭回来向代王报告说:“不要再怀疑了。”代王于是笑着对宋昌说:“果如你所言。”随即命宋昌担任随车的参乘,张武等六人也乘驿车随代王一同前往长安。走到高陵,人车暂时停了下来,派宋昌先去长安观察动静。 宋昌刚到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回去向代王报告。代王驱车到了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也下车答拜群臣。太尉周勃上前说:“我希望单独向大王禀报。”宋昌说:“如果是公事,就请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天子是不受理私事的。”太尉于是跪下献上天子的玉玺和符节。代王辞谢说:“等到代邸再商议吧。”然后众人驱车进入代王官邸。群臣也跟着而来。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都上前行礼。大家都说:“如今大王是高帝的长子,最适宜做高帝的继承人。希望大王即天子之位。”代王说:“事奉高帝宗庙,是大事。我没有才能,难以胜任。请叔父楚王考虑最合适的人,我实不敢当此重任。”群臣皆伏地上决意请求。代王先是西向在主人的位置谦让了三次,又南向在君主的位置时,又谦让了两次。丞相陈平等人都说:“我们再三考虑,大王事奉高帝宗庙是最适宜的。即使天下诸侯和百姓也会这样认为的。我们为臣的是为宗庙社稷着想,不敢疏忽。愿大王能考虑为臣的意见。这里,我们谨奉上天子的玉玺和符节。”代王说:“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没有人比我更适宜,那我就不敢推辞了。”于是,代王继承了天子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