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外学者将儿童画依年龄分为几个阶段,在外国学者的研究中或许就是如此。在我的教学经验中,观摩郭奇康老师的儿童美术教学时,所见个案却不尽然是所谓学者的理论表现而已,在实务经验中,我看见更多理论之外的实例,每个例子都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的特别。因此,从经验中我学会个别看待每一位小孩的绘画作品,包括:创作方式、构图、着色等。 在台湾的大班级教学中,这样做很有挑战性,但是很值得──从孩子充满成就感的笑靥中、一幅幅好作品以及孩子对老师的亲密表现上。这是个人能渡过职业倦怠期与在教育路上不悔地走到今天的最大动力来源。 从来没有学者透过其研究结果,告诉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应该如何去教导儿童从事绘画活动,而这是他们面对喜爱画画的儿童所必须认真面对的实际问题。会画、能画的孩子没有好的教导方法无所谓,因为大人没教的他会自己发展──生长成熟与自我学习或观摩;想画却不知如何下手、爱画又害怕拿画笔的小孩,是最需要好法子 婴儿营养引导的,也是最能给老师成就感的小孩。这样的小孩,建立自信是第一要务。 如何建立被摧残过或微弱的几乎不存在的绘画自信呢?宽容、尊重与鼓励,是大家都知道的。如何宽容?在班级中,老师允许只要在不干扰同学的情况下,他可以在教室中自由走动观摩同学们的创作(但通常他不会自己起来走动到处看);尊重呢?愿意画时才提笔,当然,从不愿到愿意是须教师的关心问候:“要不要现在画画看?画错不会怎样。你看谁、谁刚刚画错了,再画一次就好了。”常常“诱引”他心中那颗想画图的心,也让他确定就算他今天还是不拿画笔只是发呆,老师依然不会有丝毫责骂,充分接纳他现在的状态。我曾经教过一小男生,半年后的某一次上课突然愿意提笔画图,适当的具体鼓励与作品的赞美,他的绘画表现马上处在中上程度,彷彿一颗种子沉睡许久后突然发芽、长叶了。母亲与老师都无法知道他是否在幼稚园受过刺激或是自我期许过高,终于他对美术的态度与其它科目的学习一样。 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不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放弃表现自我,相反的,很閒的他们比成人更有时间与自己相处,而那种需要自我展现的需求似乎就那么被马斯洛料中,这是他们的基本需求。所以从涂鸦开始,不管有没有人认识他的大作,这是他深深陶醉的与自己相处、感觉自己存在的方式之一。因为个别发展,所以多大年纪离开涂鸦,进入图示期,虽有大概的分段却不是可以一贯套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