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inance.ifeng.com/a/20141221/13371537_0.shtml 导读: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转变给中国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很快会陷入“抢人大战”。 凤凰财经综合 BWCHINESE中文网报道,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转变给中国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正不断丧失其最大的经济资产:人口。 中国还是人口大国吗?当然,官方统计中国有13亿多人口,仍是全球人口最多国家。中国缺劳动力吗? 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在绝对供求意义上暂时不缺劳动力,但如果考虑区域、行业,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逐渐严重。今后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会由结构性的相对短缺走向绝对短缺。 不过,中国在人口和劳动力方面将面临的困境并不遥远,已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城乡差别、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代际变更等多种因素之下,中国的结构性人口矛盾十分严重。区域间的人口“非正常”流动与地方经济发展并不匹配。 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整体上处于投资过剩的状态,很多领域内的产能也是过剩的。但在对于人力资本进行投入这方面,反而是最缺乏、最不够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只有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人口净流入,但远比不上北京市40万至80万的年人口流入量。 按照六普数据,黑龙江总和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比江苏、浙江等经济更发达地区都低,仅高于北京、上海等极少城市。甚至比基本同纬度的韩国和日本要低,2013年韩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为1.19,日本为1.34。 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东北,出生率又极低,整个人口结构自然也更快老龄化。如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不夸张地说,多年人口净流出加上明显的老龄化,使得东三省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甚至陷入人口危机。 东北地区的人口净流出显示了经济落后地区面临的人口压力,是否经济发达地区就会坐拥人口流入的“红利”呢?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据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在江苏、浙江、山东胶东半岛、成都平原、珠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我们注意到,在发达地区也存在日趋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及“争夺”人口的问题。 安邦研究团队在长江中游某市调研时发现,在历史上曾经繁荣一时的该市,面临长三角地区更大城市的“人力虹吸效应”——有技能的人才、普通劳动力、消费能力都向大城市作趋势性的转移。 在该市繁华的中心城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迁出大于人口迁入,有拆迁关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人口负增长再加上商业地产大量供应,使得该区商业服务业这碗粥越搅越稀。 当地商户向安邦研究人员表示,至少需要人口数量增加一倍(约40万),其消费力才能使现有商业达到繁荣程度。 中国的城镇化、经济统计以及政绩考核都是基于行政区而进行的,这意味着,中国600多个城市、3000多个县(市)、3万多个乡镇都会各自搞自己的经济发展,搞同质化的经济发展规划、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养老地产…… 这意味着许多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都会有数千个甚至数万个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存在,对于产业资源、企业资源、消费资源、人力资源等都会形成同质化的竞争。 安邦研究团队在长三角多个城镇调研时了解到,不少镇域的新型城镇规划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填满,在镇一级需要引进的人口竟然达到10万-20万级别! 如果有数千个“经济-城镇-人口”扩张计划同时启动,中国很快就会遇到人口过少、而不是人口过多的问题。 尤其是多个城镇希望吸引的人口都是有消费力的中产阶级或养老一族,中国从哪里可以一下子找到并新增数亿中产阶级人口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地方政府希望靠修编规划做大人口规模换取用地指标,1990年代各地在规划期限2010年的总体规划中,各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加竟然达到20亿人! 在进入21世纪后的近十多年来,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和土地财政愈演愈烈,如果再对各个城市的扩张计划进行加总,在至2020年的发展规划中,各个城市的人口需求恐怕也是以数十亿来计。 这种情景假设再清楚不过地揭示出,中国各地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规划,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资源抢夺大战。 在梁建章看来,目前和未来导致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养老福利。 随着社会福利包括养老金的提高,现在生小孩已经失去了从前养儿防老的动机。现在既然不需要养儿防老,那养小孩的成本可能是你自己负担,但是养出来的小孩成年工作后产生的税收,却是养所有社会上的老人。 所以要是这样来算账,生小孩在经济上恐怕是不合算的。这是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人们的生育率也会随之下降的原因之一。 从未来趋势来看,中国的社会福利也会逐步跟发达国家接轨,所以生育率不可避免地也会持续下降。 第二是现在养小孩的成本越来越高。 关于这个问题,各个国家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中国的特点是家长对于小孩的质量特别重视,所以在九年制教育之外,还会额外请家教或者进行精力、财力上的投入,要求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中国夫妇觉得承受不起培养多个小孩的开销。 当然,其他国家也注重小孩的培养,但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小孩的抚养更注重质量,所以中国人的生育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会是一个负担,于是生育率也就比其他国家更低。 第三是中国女性职业发展水平。 和其他的国家比,女性生育除了生小孩的直接成本之外,还存在一个机会成本,因为女性往往因为生育而停职几年,这会带来职业发展受阻或者工资降低等一系列不利情况。 跟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起来,中国女性无论教育水平还是参与工作程度都相对较高,所以从女性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生育率也会比其他国家更低。 第四是“剩女”的问题。 由于城市里面的各种观念,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情愿单身也不愿意下嫁。在这方面,中国跟其他发达国家有点不一样,一般女性不太愿意“未婚产子”,不会出现像北欧国家或者美国那么高比例的“单亲妈妈”。所以由于剩女的原因,中国的生育率会更低。 由此可见,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前景都要比其他国家更加悲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蓝皮书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增速为7%左右。呼吁尽快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即使从现在开始放松人口生育政策,对潜在增长率的正向影响也只能等到2030年之后。在短期,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 此外,蓝皮书指出,中国正逐步踏入人口老龄化通道。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到205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很可能低于4%。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称,根据北京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面向中国迅速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于今年达到四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520亿美元),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 老龄产业预计将于2050年前增至10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7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这将令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老龄市场。 由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在发布的报告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在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由于老龄化和各地竞争性的发展规划,中国很快会陷入“抢人大战”,只有真正有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地区,才会成为这一轮人口争夺战的获胜者。举报 回复道法自然123ABC2014-12-21 10:48:53 中国东三省人口危机:每年净流出200万人 面临后继无人 继2013年经济明显减速后,2014年东三省这种颓势有增无减:去年经济增速位列倒数第三的黑龙江,今年前三季度,以5.2%的增速成为倒数第一,辽宁增速也收窄为6.2%。 这样的增速不仅低于两省年初定下的发展目标,也低于全国平均值。仅有吉林状况稍好,保证了与年度目标相符的8%增长速度。 应该说,这股寒意直接来自于全国钢铁、煤炭以及重工业的不景气和产能过剩,是东三省长久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所致。 但对东三省而言,还有一个隐蔽但更为棘手的问题——人口危机。多年的人口净流出以及明显的老龄化,让东三省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在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对东三省局部调整的情况下,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能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工资增长,从而阻止人口流出,甚至是吸引人口回流成为观察东北未来经济走向的关键。 东北经济失速 在振兴战略支持下,2007-2010年,东北经济增速一直高于东部地区。然而从去年开始,外界注意到,“十一五”期间增速靠前的东北,开始陷落。 2013年,辽、吉、黑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于后10名,其中黑龙江位列倒数第三。 2014年前三季度,这种情况继续恶化,黑龙江以5.2%的经济增速垫底,辽宁经济增速也继续收窄为6.2%,而这两省年初定下的目标分别是8.5%和9%。只有吉林情况稍好,保证了8%的增长,与2014年的年度目标相符。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认为,东北地区结构转型尽管推进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今年以来重化工业下行,石油产量的放缓、煤炭价格的大跌,因此经济受到的冲击也就比较大。 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印发,其中也指出,东北地区2013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从工业增速上看,根据黑龙江省统计数据,1-10月,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73.2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 辽宁的情况也很不乐观。2014年8月辽宁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同比大幅下跌,由7月的8.2%骤降至2.8%。9月、10月更呈现出负增长,分别为-1.6%和-2%。9月份,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38亿元,同比下降40.6%。 吉林的状况稍好。前三季度,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88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高于黑、辽二省,这主要归功于吉林的汽车等产业尚好。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吉林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08.48亿元,同比增长8.4%,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1%。 从投资上分析,受能源价格下行,部分重工业产能过剩影响,东北三省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不同程度萎缩。 此外,与全国大多数省区类似,三省房地产投资也呈下降趋势。以黑龙江为例,该省房地产投资与2013年相比明显呈现负增长。截至2014年10月,黑龙江完成房地产投资1092亿元,同比下降12.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东北作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整个中国工业发展快,对其需求大时它就增长快;现在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对以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东北的影响就更大。 人口危机 应该说,各方对此已有清醒认识。 2014年8月出台的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中,提出要通过简政放权,向市场要活力,同时支持东北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增强国企竞争力。 然而,目前看来,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是东北的人口问题。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虽然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但是远比不上一个北京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对数十位在深圳工作的东北人的调查发现(以受过高等教育人群为主),他们选择南下的主要原因是东北的工资收入较低。 数据显示,2007年,黑龙江社平工资为1615元,而当年广东的社平工资为3349元;2012年,前者的社评工资才达到2843元,但广东已经是5313元。 除了人口净流出外,东北的总和生育率超低。按照六普数据,黑龙江总和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比江苏、浙江等经济更发达地区都低,仅高于北京、上海等极少城市。甚至比基本同纬度的韩国和日本要低,2013年韩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为1.19,日本为1.34。 吉林省长期生育率处在全国低位。今年3月,该省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吉林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处长姜国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政策实施之初,该省预计一年有12000余对夫妇生育,而实际只有6255对申请,申请的还不一定生育,想生育二胎的估计只有5000对,占不到预测的1/2。据了解,吉林一共有87000余对夫妇符合政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著名人口学家蔡昉年初在瑞士达沃斯说,“你想让人家不生是可以做到的,你想让人家生,你有什么办法?” 还有一个是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东北,出生率又极低,整个人口结构自然也更快老龄化。比如,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蔡昉在多个场合呼吁尽快放开普遍二胎。他认为,未来人口数量少,人口结构失调,才是中国发展的大障碍。“要担心说你放了人家不生了,你想调整人口结构的意愿达不到。” 经他测算,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能够达到1.8到1.9,2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20%。“但这一点很难,我觉得非常难。” 短期来看,放开普遍二胎尚无时间表,而快速扭转东北地区的生育意愿也不太现实,老龄化问题更是在加速加剧,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需要着力留住更多的年轻东北人。 黑龙江10月底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大庆油田明年将下调产量,这导致“量价齐跌”将继续对黑龙江省工业增速下降带来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