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336
- 在线时间
- 54 小时
- 金钱
- 946
- 贡献
- 1084
- 最后登录
- 2015-10-20
- 主题
- 597
- 帖子
- 1329
- 精华
- 0
- 积分
- 4031
-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215989
研究生
  
- 在线时间
- 5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10-20
- 注册时间
- 2014-11-1
- 积分
- 4031
- 金钱
- 946
|
在电白县东南部爵山至大榜沿海一带,有七个古烟墩,筑在七座主岭之巅,形如堆如囱,圆方相间,沿海岸从南往东,蜿蜒五六十华里,直至阳江市界。烟墩,即通常所说的烽火台,又叫“烽燧”、“烽堠”、“墩堠”、“狼烟台”,其名虽异,物则相同,皆为“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
电白沿海的烟墩,是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和广东的沿海墩台同时设置。这在电白县志里有记载:“四年乙巳巡海使者至广东设沿海墩台”,“十二年癸丑修沿海墩台”。
康熙为何设置沿海墩台?原来,明清两朝,沿海屡受倭寇的骚扰,见诸于记载的就不下10次。仅是有隆庆五年(1571年),倭寇500余人,自太平至电城,大肆杀戮,“军民死者三千八百有余,妇女不受污者,投河缢树不可胜计。”给沿海人民的生命和生产破坏极大。所以,1662年康熙即位后,便命设沿海墩台。墩台设置后,警卫得到加强,这里的倭害基本消失。
电白的烽火台就岭而设,实际距离不一致,有的3-4里,有的则远达20里。构筑之材料,均为石与土,而以石为主,因为风雨难摧,至今古貌依然。其中寮扶岭烽火台则是七座中之佼佼者,它高4米,边长8米,守台哨兵营房基址犹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