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老人,他们曾经是中国的远征军,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国家,在战场英勇拼搏,只为给我造一个和平温暖的家。当他们荣归故土,本该过上儿孙满堂的晚年。现实却是孤单的寄人篱下,每个月仅靠着国家的补贴费艰难度日。在偶然听到这些后,22岁的行知客刘念与搭档贾晓丽,在2014暑假毅然踏上了寻访抗战老兵的征程,为我们讲述一段寻访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故事: 第一次飞行是因为云南地震 2014年8月4日凌晨4:00到达昆明。在这之前我本是刚参加完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校园行知客挑战赛,拿着前十强的旅行基金,订下8月5号从绥德到昆明47个小时的硬座,去完成滇西看望抗战老兵的梦想旅行计划。未料云南发生地震,看着朋友圈,微博的各种消息之后,那颗不安分的心早已飞到了云南。 于是和新疆小羊军团网站总监杨军老师沟通过后,定下4号凌晨2点从太原飞往昆明最便宜的机票,5点睡觉,7点起床,赶着从绥德到太原的第一趟火车。一下车,我和晓丽就忙着问路、办卡、买紧急用品。在这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着第一次坐飞机什么场景:飞到天上会不会看到彩虹?会不会感觉在云朵上面飞行?然而现实是我满脑袋想着下飞机后和谁对接,在接下来的救援中我能干什么,灾区的孩子们都怎么样了一类的事请。下飞机时下着雨,好像老天都在哭泣。在寻找獬豸老师、姚遥老师老师的途中,还看到了好几支救援队的志愿者。 第二天,乘坐着铁马帮的车到达了震区鲁甸——那个让我紧张了好久的地方。 灾区的日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如晓丽所说,我们每天不知做什么,却仍好忙碌,不停的跑来跑去。我和晓丽负责后勤,诸如食宿及办公室东西的采集。 在云南呆了10天,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座震中小镇,大家心照不宣的彼此温暖,诠释者什么叫做“众志成城”。每当一个受灾点的路开通了,大家都十分兴奋;在这里大家都是一家人,这样的温暖让我在到达丽江后久久不能适应生活。 请大家记得后勤部的小念和晓丽,记得替我们照顾好自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谢谢你们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与感动! 国殇墓园·忆 “去腾冲,看望滇西老兵,我们要走进滇西大战,走进老兵的生活,走进自己“当兵”的岁月,走进这个梦落的城池”!出发时的豪装宣言一直在脑海反复回荡。2014年8月15日早上6点,我们终于踏进了这个魂牵梦绕的故乡! 蒙蒙细雨中,一步步靠近国殇墓园,心跳那样急速,心情也迫不及待。我知道,带着最崇高的敬意,带着梦想,我们来看你们了。 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军人的浩然正气。滇西抗战纪念馆门口庄严肃穆,聚集了社会各界人士。恰逢腾冲县举行“纪念滇西抗战胜利70周年暨警钟落成”活动,以示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惨烈的一页。为了切断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日本法西斯从东南亚反抄中国的大后方,企图攻占云南、威胁重庆,迫使中国就范。1942年5月,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腾冲沦陷。 在一篇蒙蒙细雨中,我们感怀英雄,牢记今天是8月15日,是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的纪念日,是东北亚人民结束战争、重享和平的纪念日。 留在记忆里的那一碗黄瓜汤 国殇墓园后,在志愿者胡大哥的带领下我们去看望中国远征军老兵郭自益,郭老今年88岁,籍贯云南腾冲,现居腾冲县二街,1942年从军,受训于黄埔军校大理干训团,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战士。 在细雨之中,带着一点水果,我们穿过大街小巷来到一个旧房子,入门迎面扑来的是混杂着各种排泄物的味道,而这个不到10平米的房子放满了所有的生活用品。我们去的时候郭爷爷躺在床上,手颤抖的端着一碗碗底仅有几片煮的黄瓜片汤。 “爷爷,我们来看您了”整整大声的吼了三遍,他才听懂,对于92岁的他来说,耳朵确实不是特别好使。拿出了之前准备好的自制的一张印有我们情感的剪纸送给爷爷,爷爷颤抖着手直说“谢谢,谢谢你们还记得我,谢谢你们来看我”。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是见证历史的使者,他们是大漠的胡杨,他们才是历史的眼睛,国人,不该忘记历史,在活着的时候让这些英雄多一点欣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老兵不死,只是睡在夕阳里远去,老兵不死,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那碗黄瓜汤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爷爷还在喝 ,只是黄瓜汤确是我对爷爷最后的记忆。 百岁老人为我梳头 张炳芝老人是云南省腾冲县人,1923年9月5日生。1942年5月腾冲沦陷,张炳芝到界头参加了张问德组织的学生干训班,后到大理考入干训团,编入黄埔军校分校19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71军新28师政治部,军衔:中尉。参加了滇西反攻的松山战役。张炳芝是现在云南省健在的抗战老兵中唯一的一位女兵。 单纯的看着奶奶的表情,摸着奶奶苍老的手,奶奶偶尔会笑一笑的说挺好的,谢谢你们。仔细看,奶奶的头发挺长的,如同上世纪上海女人最喜欢的发型,然后乘机向奶奶请求了一下。“奶奶,你编的辫子好漂亮。能不能帮我也编一个? 奶奶非常乐意的就接过梳子,开始帮我梳头,帮我编辫子,这下可惊呆了胡大哥和奶奶的女儿。年近百岁的抗战老兵来帮你梳头。小姑娘你可真有福气。 奶奶在很认真的梳头给我。从来没觉得别人梳头给自己会这么的舒服,何况现在给我梳头的是百岁的老奶奶。难忘,记忆深刻,没有与奶奶有更多的聊天,似乎觉得静静的陪伴着奶奶就是最好的时光,奶奶看着我和做给她的纪念卡。开心的笑着指着图中的娃娃问着这是你们两个吗?奶奶的女儿和胡大哥都说奶奶好久没有笑了。其他的志愿者来看奶奶奶奶一点表情也没有,也不愿意交流。今天奶奶又是给我梳头。又是笑的太不容易了真是两个神奇的小丫头。 传奇的百岁夫妻 李正义爷爷和他的老伴是一对特传奇的百岁夫妻,话说文革时期,因为一些历史政治因素不得不离婚 40多年的未曾谋面,在40 多年后爷爷辈安排在昆明的一家养老院,未料,4个月之后奶奶自偶然的情况下也被安排在这家养老院,两位老人一见如故,又复婚了。多么的传奇,多么的皆大欢喜,其实很想让爷爷搂着奶奶再拍一张照片,所以说服奶奶坐在爷爷的旁边,想让爷爷手搭在奶奶的肩膀上面,爷爷怎么都不干。真是一个害羞的爷爷,他当时的表情真的像一个超级可爱的小老头。问爷爷当年和奶奶是怎么相遇怎么相爱怎么在一起的?话说当年奶奶是个文艺兵,跳舞那可是杠杠的。爷爷是个小官,天天没事了就跑去看奶奶跳舞。久而久之就要求,奶奶嫁给他了。 那天中午在当地志愿者段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一起去看望老兵爷爷,来到李正义爷爷的房间。所有看望的老兵当中只有李正义爷爷是由老伴儿来照顾。外面又是大雨磅礴。在我们进门的瞬间爷爷是躺在床上的,看到有人过来看望他,爷爷瞬间打直身子板,端端正正的坐起来穿好衬衣半躺着和我们说话,爷爷说他102岁了,给爷爷拍照他会问我们OK?让我看看,唉唉唉,好看,重新再拍一张。 临走时候爷爷特别标准的敬礼一个,一点点都不减当年的雄姿英发。真是一耳光帅气的爷爷。看那么多的老兵只有这个爷爷年纪最大还能正常的交流还能这么的时尚,还能这么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每位健在的抗战老兵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帮助及心灵慰藉,国家目前出台的一些列关爱抗战老兵还是很赞的政策关爱抗战老兵真的是在与时间赛跑,别让英雄们在沉默中消失。 爷爷是英雄 陈世麟爷爷,原籍四川,国民党军统特务,情报组组长,1940进入国民党重庆军统电讯班学习,毕业后加入军统,曾随局长戴笠赴各地工作,1949年随沈醉到云南,沈醉任云南绥靖公署下设的特务组织保防处处长,陈任参谋,受保密局云南站指挥、沈醉任站长。解放后到妻子陈肃芳的老家临沧市凤庆县潜伏,1975年,全国人大发布针对针对国民党军官的特赦令,陈与妻子随后被分配到昆明市蓄电池厂工作,直到1993年退休。1983年,沈醉曾为陈开具证明,希望有关部门予其投诚人员待遇,未果。93岁的抗战老兵陈世麟,抗战时期曾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之后到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回到昆明颐养天年。 一进门陈世麟爷爷的房间就被床头的那只白色的大狗熊迷倒,貌似这个爷爷也是一个时尚达人。他的房子里面放着现代的电视剧,电脑,机顶盒,等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传说爷爷当年就是搞电报的搞通讯的,相当于现在的IT男。由于在段老师的文化大院出来的时候随手掏了石榴大叔家的乌鸡下的鸡蛋,在鸡蛋上面写了“爷爷是英雄”几个大字送给爷爷,爷爷的耳朵不太好使就大声的在爷爷的耳边告诉他说爷爷是英雄,爷爷摇摇头笑笑说不是英雄,狗熊狗熊。爷爷真的是个好可爱的人,白花花的胡子,外加床头大大的白狗熊,真的不能更加的可爱了。 爷爷的耳朵很不好,和他对话一定要一字一句地说,但他的眼神异常尖锐。据爷爷回忆,1940年,自己在成都的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的“中央军委”电讯班学习。毕业后便在“军事调查统计局”从事情报搜集工作,在抗战期间,他曾深入上海、苏州、南京等敌占区搜集情报,打击日寇。抗战结束后,他辗转被分配到云南保防处,成为第八军的一名参谋,随军进入滇西地区继续抗战。战争结束,爷爷回到妻子陈肃芳的老家临沧市凤庆县,隐姓埋名地生活了几年。直到针对国民党军官的特赦令颁布后,才重返社会,爷爷与妻子随后被分配到昆明市蓄电池厂工作,直到1993年退休。 爷爷说,妻子早年患乳腺癌去世,在她去世之前,为了照顾妻子他要求厂里将他的房子调换到一楼,一住便住到现在。因为房子小,他本笨重的电视机换成了液晶电视。自己每个月有1500元的退休工资,大多数都被他用来购买喜欢的电子产品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电子产品。”有知识的能懂文字的百岁老人现在真的不多,爷爷算得上睡个神奇的存在。爷爷的一生还是比较传奇的,我们走了,愿爷爷身体健康,心宽一点,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爷爷的白胡子告诉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有文化。知识改变命运! 谢谢你们!你们从新疆来,太远了! 刘富友爷爷是在我还没去看望老兵的时候就知道的一个老兵爷爷,爷爷来自四川,说的话带有四川口味的云南话,我们送来关爱抗战老兵的杯子还有新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提供的200 慰问金,爷爷很客气的一直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从新疆来,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那么辛苦,说了不下10遍的谢谢你们来看我,爷爷是个慈祥的爷爷,爷爷说以后都用这个杯子喝水。 和爷爷简单的聊了一会儿天,我们便离开了。爷爷,保重身体我们还会来看你的,回程的路宝宝姐姐给我讲他们当年发现每一个老兵并看望他们的故事,这真的是一群可亲可敬的志愿者!在志愿的路上,被志愿的人需要关注,志愿者也需要关注! 只想回老家山西高平看看 路珍楼爷爷的老家在山西省高平县路家村,1934年离开山西到河南谋生,后加入中国远征军54军,曾是军长霍揆彰的保健医生。在老爷爷的家中与爷爷的儿子了解到几年前爷爷做开心的事是与自己的亲兄弟见面了,据说是 《山西晚报》做记者的朋友李旭东2009年去路家村后,拿着路珍楼的照片在村口问村民有谁认识,随着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叫路高楼的老人被领了过来,他看到照片,突然大喊:“这就是我的亲哥哥呀!”而且得知,路珍楼还有一个妹妹也在世,双方再次核对,父亲的名字叫路双六。 据路珍楼回忆,他到了河南后,报考了南京军医大学并被录取,后来又到长沙军医学校继续学业。1938年,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54军41师野战医院,成了一名中尉军官。在54军期间,由于路的业务和品质都很好,被时任54军军长霍揆彰看中,路成为霍的随身军医。腾冲收复后,路珍楼晋升少校。之后因妻子有孕待产,全家滞留云南。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多年就没有人去做呢?一个人要经过多少苦难,才能遗忘父母为自己起的名字。两亲兄弟的相遇至今想起都激动万分。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回到山西老家去看一看,而年尚老。即使有条件也不能让老人回去了。带着遗憾,我们离开了这温暖的一个大家族。 抗日老兵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许多人至今风烛残年,生活困苦。现在让我们用爱心祝福,我们用双手搀扶,看到他们在夕阳下的笑脸而不是满脸遗憾吧! 爷爷。愿一切安好! 与“东海龙王”、“南海龙王”一起去看李华生爷爷 李华生爷爷1920年出生于贵州省凤冈县砚台村简家坨的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去逝,9岁时母亲练氏去逝。无所依靠的李华生只得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13岁那年的某一天,李华生受不了后奶奶的毒打,含泪跑到外婆家去。在路上遇上了一股土匪,土匪见他长得精灵便将其抓走。就这样13岁的李华生被迫当上了土匪,他曾多次想开溜都没成功,还反遭毒打。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2月,县成立抗敌后授委员会,动员征兵入伍”。凤冈国民政府在这次“奉省令”的征兵工作中,将李华生所在的土匪部队进行了收编。就这样,已17岁的李华生走出了山林换上了军装,编入预二师走上了抗日前线。李华生回忆:“那阵子是浑浑浊浊的,心想打日本鬼子总比当土匪好,再说当时也由不得我选择,只好跟着走。”李老说起往事,表情凝重,他不停地抽着烟,一张沧桑的脸始终被烟雾罩着。 在腾冲的时间紧迫让我不得不把时间用来多去看望几个抗战老兵,早早的在去往李华生爷爷所在的养老院的路上偶遇“东海龙王”和“南海龙王”。之所以叫做东海龙王南海龙王是因为他们是现任军官,分别负责东海,南海。这次来到腾冲主要的同学战友聚会,顺带度假,他们是先到的人,还在等待战友,我们让他们帮忙照相的同时交流得知我们要去看望抗战老兵,作为老战友,他们对这个话题特别的感兴趣。于是乎一拍即合。走起,我们一起去看抗战英雄! 在198师纪念碑的前面我们相约一起看望老兵。等到胡大哥来给我们带路。5个人一同前往腾冲一家养老院去看望李华生爷爷。爷爷看起还挺硬朗的,房子里面挂满了爷爷的奖章,爷爷一个劲的不停的说谢谢,谢谢你们这么远从新疆跑来看我,谢谢你们。 爷爷,那是助听器 杨德才爷爷生于1918年10月,籍贯在盈江县芒允、属十一集团军盈江游击大队。军衔为士兵、1941年3月入伍,1943年开始到芒允光复参加抗战。 现在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芒允老街子六队。 爷爷的耳朵不好,我们送来了助听器和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杯子,然而,和爷爷却变得很困难,因为带上助听器的爷爷总是不停的说有鬼嚎的声音。我们反复调试助听器,爷爷仍说很不舒服,最后索性就不带了。或许没有噪音的世界也不错。 只是在我们看完爷爷的不久之后,爷爷就去世了。至此,真的觉得看望这些老英雄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健在的老兵已寥寥无几,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许,他们觉得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就够了。如果没有他们,哪来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爷爷,一路走好。 滇西寻访抗战老兵、了解那段真实历史,感悟当年心酸痛苦,我们明白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记历史,不记那些曾为了我们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牺牲的老兵们。他们是见证历史的使者,是大漠里最苍老却最美丽的胡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的的镜子。国人不该忘记历史,让这些英雄在活着的时候该多一点欣慰、温暖与认可。 有人说: 老兵是战场最后一颗子弹,要么为了胜利,要么为了自己; 老兵是战场上飘扬的旗帜,捍卫尊严,捍卫勇气; 老兵是军之魂,一茬一茬,循环罔替; 老兵是国之本,一代一代,坚守土地。 我说: 老兵不倒,只因为在我们心里; 老兵不死,只是随着夕阳远去。 本文选摘于2014年“校园行知客”旅行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