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将湿米粉叫作粉皮,其实和广州的沙河粉是一样的。但做法却有自己的特色,要用早禾米,即早造米来制作,所以特别爽口滑溜,筋性十足。粉皮可拌可煮,但最独特的便是炒粉皮了。家乡传统的炒粉皮很有些讲究的,首要的是不能用煤气和电来炒,连用煤球也不行的,说这样炒出来的粉皮没有“锅气”,自然不好吃了。而所谓的“锅气”,是指食物沾上了柴火特有的烟火味,那么,只能用木柴来炒了。 炒粉皮最主要的是掌握火候,火候过了会焦,火候不到粉皮没有香味,能把握好分寸的才是好厨师,这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此外,炒粉皮只能用猪油,老抽,只有这样炒出来的粉皮才会金黄喷香。炒粉皮要加入豆芽和葱花,葱花不能加入太早,要等到将要上碟时才可加入,这样才会保持葱的鲜味。吃时的调料是辣椒油和醋,就看你的口味了。炒粉皮有“炒肉粉”和“炒斋粉”之分,“炒肉粉”就是还要加肉来炒,一般是瘦肉片。“炒斋粉”不加肉,但却味道纯正,也最为人喜爱。
八十年代的高州城,炒粉皮的都是在街边摆几张小矮桌,放上几把小凳子,支一口铁锅,架起柴火便做生意的,也没城管干涉。粉皮不能等客人来了才炒,这样炒不好。炒粉皮需要时间,要用文火慢慢地煎,不断地加入猪油,同时要不停地翻,防止炒糊了,边炒边等客人来光顾。炒粉皮口感最好便是在冬天里吃,将醋或辣椒油往热乎乎的炒粉皮上一浇,木柴烟火味特有的“锅气”便出来了,大口大口地呑下肚去,便可驱走一身的寒冷。
记得,生意最好的时段便是早上五六点钟,满大街都是穿着白衬衣,瘦弱不堪且脸色发青的出来吃早餐的中学生。那时的高州似乎什么都缺,但最不缺的就是学校和我这样要读书的中学生。毕竟,自恢复高考后,高州便是广东高考上线人数最多的县。街边众多的炒粉档烟火腾腾,油爆吱吱,粉香四溢,人头涌涌,生意不是一般的好。我想,那年代在城里中学念过书的学生,这样的情景是最不易忘记的。
那时,我每天下午在单位下班后,便骑十公里的自行车,进城去文化馆跟先师河清先生学画画,第二天早上再骑车回到单位上班。此外,临到高考前,我还要向单位请假入学校补习文化课,也要来回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我便勿勿到街边炒粉档吃早餐,然后一路狂踩回去。夜色未退的街边,灶内忽明忽暗的火苗,那吱吱冒着油烟的铁锅,一碟就着醋的炒粉皮,无疑成了支撑我那时少年意气的动力,令我印象太深刻了,大约此生也忘不了的。
街边灶堂柴火红红的景象,美味正宗的柴火炒粉皮,不该让它只留在记忆里。 高州柴火炒粉皮,如今在珠三角一带也很有名,这都是乡亲们辛勤诚实地经营的缘故。省电视台和东莞等市电视台,都曾有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