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28
- 在线时间
- 6 小时
- 金钱
- 72
- 贡献
- 170
- 最后登录
- 2015-2-19
- 主题
- 47
- 帖子
- 105
- 精华
- 0
- 积分
- 403
-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223339
初中生

- 在线时间
- 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2-19
- 注册时间
- 2015-2-10
- 积分
- 403
- 金钱
- 72
|
高州人文景观之高凉鼓韵:高凉鼓韵乃粤西千年古郡高州之人文景观。据茂名市志记载,茂名最早曾是南越族即俚人的天下。俚人是东汉至唐代之间活跃于广东,特别是粤西南的土著民族。她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六世纪雄踞岭南政治舞台的冼夫人。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据张均绍、陈冬青等一批研究高?文化专家考证,6世纪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张均绍在《略论高州俚人铜鼓》一文介绍,仅高州市唐至清代出土的俚人铜鼓有:唐僖宗铜鼓、宋嘉泰铜鼓、明万历铜鼓、清雍正铜鼓、清道光铜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州出土的俚人铜鼓亦有:大仁庙铜鼓等十三面。
在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或节日喜庆活动。铜鼓是打击乐器,铿锵的鼓点激起人们的节日热情。征战时,铜鼓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是振奋士气的精神支柱。古时铜鼓还用以占卜。将铜鼓埋于坑里,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一年后挖出来看,如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就预示着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呈黑色、灰色,则有旱、涝灾害,粮食歉收。从南朝至隋代,高州地区的俚人铜鼓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铜鼓歌伴随着俚人铜鼓的出现而出现,至今也遗传一些颇有文化特色和重要史料价值的铜鼓歌。据记载,晚清张之洞亦曾作铜鼓歌。但高州铜鼓歌更加古朴,原汁原?,现遗传的几首铜鼓歌,品来古风荡漾,彷佛令人又回到那千年古韵时代。如清朝道光年间高廉兵备叶申万撰写的铜鼓歌。云:“正月开韶日十五,大家入庙观铜鼓。摩挲古物兴叹嗟,振触壮怀为起舞。其面残缺灭蛙形,其底洼空饱妖蛊。厥旁两纽下四垂,厥脐隆起腰束聚。高二尺许径有三,矩为句兮修从股。土花剥蚀色暗浮,络索连线纹细缕。通身都作鹧鸪斑,襄口羞为蝌蚪怒。……阵云喷薄蛮酋长,瘴雾熏蒸马伏波。或云铸鼓由蛮长,数里闻声动戟戈。兵以鼓进以金退,而乃舍革用金河。亦有情同棘门戏,声集蛮女群婆娑。金钗银钗作谈柄,大鸣小鸣供笑涡。蛮方万事皆类此,往往不可以理科。或云伏波征交趾,薏苡虽生明珠死。鸾飞??潦湿中,鼍响逢逢辛苦里。……铜鼓献自建武年,汉时南郡曾云然。到今又阅千余载,是耶非耶初无传……春来物换星移易,谁识苔斑藓剥全。余情更向民间问,几家饶鼓喧灯前。”
铜鼓歌在结构上起承转结,序次井然,洋洋洒洒,古韵古风,反映在当时俚人的节日庆典活动、宗教礼仪中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百越人特别是俚人一边打起铜鼓,一边唱着铜鼓歌,抒发心中无限情怀。因而,铜鼓歌乃至整个铜鼓文化是俚人的精神食粮。而在今天,它将永远激励着岭南人民弘扬富有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使之更加璀璨夺目!现撰对联一副以表达
汉俚融和,百越黎民歌岁月;
山河壮丽,千年鼓韵振家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