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垂钓,静坐水边,于幽静环境中,自然、悠然、泰然、超然,此中兼有“赏鱼的乐趣,吟诗的飘逸,养身的潜能,浏览的旷达”。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开始垂钓了。相会夏启时就建钓台,设钓飨,此后史载有姜太公“渭水之钓”、庄周“激水之钓”、孔子“钓而不网”、李白“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钓,无义丈夫为铒”……可见钓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土壤。 高城垂钓也历史悠久,例如观山的两个钓台,是数百年前的建筑物,再如旧鉴江桥、上宫湾、南桥头等地方,自古以来便不乏垂钓之常客。今逢和谐盛世,高城垂钓正在持续发展,这里就来聊聊高城现在的一些垂 钓活动吧。” 立足本地 据一位年约八旬的市民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高城垂钓者比过去多了,当时多在城西的鉴江河段和城区引鉴河投钓。随着岁月的推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没有人非议垂钓是“小资”行为了,无形中给垂钓一族注入活力,人数日增,营地也逐渐扩大,沿鉴江北到牛屡湾,南过红荔桥,都是当时高城垂钓者经常光顾的地方,早早晚晚或独自单干,或三五结伴,前往垂钓。 更有不少人向榭村、山美、高垌等周边地区拓展。那时垂钓者以退休人员情有独钟,他们不用上班,逍遥自在,垂钓既可免费加点营养,又是一种户外活动,一举两得,难怪对一群老年人具有吸引力。 南征北战 到上世纪末,高城垂钓者剧增,除了退休人员之外,也有中青年在工余饭后踊跃加盟。原来的营地显得有点“人满为患”了,必须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所以不再囿于高城周边,不再限于鉴江两岸了。他们邀朋结伴,或骑车或乘车,到附近的乡镇,最远的南下石鼓附近的鉴江自由钓,北上高州水库辖区交费钓,颇有“放长线钓大鱼”之举动。一时间高城垂钓气氛浓厚,参与者大展拳脚,旁观者跃跃欲试。 也有人约茂名钓友同钓于小东江,更有两位退休教师到广州帮理孙儿,竟在珠江水域潇洒投钓,很为未能离城远征的钓友们羡慕。此时高城垂钓文章从“大”字立意,从“活”字构思呢! 改饵换竿 仅是扩大地盘也未能坐获丰收的,“欲善其事”还得“利其器”,要提高效益还得在钓饵钓竿等方面进行改革。高城垂钓者原来用的钓饵基本是莳芋或蚯蚓,这些钓饵香味不浓,难以诱鱼;韧度不够,容易脱落。他们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用面食、杂粮加上香料,按科学方法配制成既有浓郁香味,又不易脱落的钓饵,用这些钓饵,效果较佳。 至于钓竿,变化更大。有着四十年钓龄的郑生告诉记者,他开始用的是半米长的竹枝作钓竿,后来用一米多长的篱竹作钓竿,而现在则购有七八支装有滑轮、竿能伸缩的钓竿。这样先进的钓竿每支价钱高达近百元,而高城垂钓者很多人 都拥有数支。如此装备,可谓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积累经验 有了先进工具,还得有好的经验才能有最好的收获。资深的郑生说:“钓鱼要懂得鱼的活动规律,一天早晚和一年四季鱼的活动各有不同,要‘闻、听、摸、看’哪里有鱼,然后‘有的放钓’,一般是‘春钓浅、夏钓阴、秋钓深、冬钓阳’,公认的‘夏难钓’,但夏天可以‘钓早晚、钓雨后、钓深水、钓荫下’。还要懂得看竿动而知鱼大小和鱼吃饵的深浅。若是大鱼,起钓要刚柔结合,张驰交替,待水里大鱼精疲力竭才起钓。”真是近水知鱼性,郑生不愧是“积四十年之经验”而取得成功的垂钓老手。 听说有些钓友除了有一般经验外,还有什么绝技呢!当然,绝技也“天机可泄”,钓友们是经常交流经验的。 因钓成友 高城垂钓一族是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走到一起来的,身份地位不同,年龄参差不等,原来互不相识,却因钓成友者比比皆是。他们交流经验,互谈收获,各谈体会,旁及时政新闻,不少老年人因钓而成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老友”;也有些老年人和青年人因钓而成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忘年交”;还有一些原来是高城人,现在在茂名市区等外地退休,也不怕路远,不辞劳累,频频回高城与钓友同游共钓;在鉴江两岸,草木丛中,假日里又常可见到成双成对的俊男靓女,一边悠闲垂钓,一边低声絮语,他们是因钓成侣,抑或是成侣而生钓趣?不得而知。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 垂钓钓出友情来啊! 养性怡情 垂钓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只为区区几尾鱼。他们于青山绿水间,江河塘泽边垂钓,或独赏山光水色,或与友谈天说地,钓有所获则乐不可支,钓无所获也怡然自得,喜乐常相伴,哀怒难相遇,虽说不上能淘出至善至美,冶成大彻大悟,但确可以养性怡情,有益身心。人在钓台,心怀垂钓,哪里还去想什么名和利? 老钓手郑生常一早骑上电动助力车,带着雨具摺椅、果品饮料,到离城几里路的牛屡湾或更远的地方投钓,晴天朗日江边坐,“斜风细雨不须归”。他并不是专为几尾鱼,他本人有不菲的退休金,老伴每月还有劳模津贴,儿媳都在好单位,天天买几尾鱼的经济绰绰有余。他就是坚持垂钓,面对生态环境,呼吸新鲜空气,至今年逾古稀而身体硬朗,手脚灵便,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孔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郑认为人与大自然相通,可以欢乐长寿。垂钓者既乐山又乐水,定会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