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23
- 在线时间
- 4 小时
- 金钱
- 82
- 贡献
- 278
- 最后登录
- 2016-11-7
- 主题
- 22
- 帖子
- 295
- 精华
- 0
- 积分
- 701
-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269222
高中生
- 在线时间
- 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11-7
- 注册时间
- 2015-8-14
- 积分
- 701
- 金钱
- 82
|
最近刚看东野圭吾的小说《秘密》,里面女主有句对白让我很有感触:“每当我不能忍受自己的遭遇时,就希望能有一个让我泄恨的对象。”
想想就是这样。我们对身边人的很多怒火,常常不是对方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堕入无可排解的负面情绪。最亲近的人,只好默默而又无辜地当出气筒,承受莫名的泄恨。当然,这大概也是亲友所以可贵的理由。
没想到在现实中看到类似的话,而且是可怕的升级版。中国传媒大学一失联女生被同校男生强奸未遂杀害,警察询问男生是否与被害女生有深仇大恨,他称没有,“就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当做一个发泄的点吧。”杀一个人,在这个男生看来,和赌气不去参加答辩论文一样,“也是找刺激,这都是一码事。”
还有人搜出他之前在社交网络上的只言片语,“诛一人,谓之曰凶。诛万人,谓之曰王。尽诛之,谓之曰神。”“我喜欢不要那么多感情的作品,最好是无尽的杀戮。”如果出自有点疯狂的作家之手,这些句子并不特别可怕。可想想他的残暴行为,这些字句似乎都有了血腥味。
有些阴暗的情绪,常人都有,只是不太会放任到压迫自己无法呼吸;有些疯狂的想法,常人都有,只是不太会肆无忌惮地付诸实践。这个凶手的暴行让人难以理解,但回避他常人的一面,认为其天性就是犯罪人格,惹不起只能躲,未必是理智做法。
看有不少言论,在总结教训为女性支招,最常提起的是“躲”字诀,甚至有说生活中要离这些怪物loser远一点。我觉得这种论调很荒诞。孤立避开这些性格怪癖的人,会让自己更安全吗?别忘了,那位女生并非是要和凶手亲近,只是被他以工作借口骗去了。对于这种没有“正常”犯罪动机的暴行,根本无从防范、无从躲起,除非你彻底不和陌生人说话。
我不是更有虚伪的道德使命,只觉得纯粹从自保的角度出发,不要刻意疏远这些怪物,甚至表达一些善意,会让自己更安全。消极角度说,凶手疯狂起念要找个无辜的人发泄时,有可能会放过那些他觉得对自己抱有善意的人。积极角度说,身边善意的人多了,把内心疯狂念头实施的怪物也许会少一点。
惹不起的常常躲不掉。人人自危也未必能实现人人自卫。“躲”字诀只会自我营造安全的幻觉,一旦倒霉碰到类似悲剧,可能会更手足无措。所以,如果一定要总结教训的话,还是提醒女生更勇敢智慧地面对现实,如果不幸遇到类似情形,要懂得尽可能周旋保命。
最理想的方案当然是消灭疯子,而不是教育无辜者。但什么样的社会都没法彻底消灭疯子,就像再理性的人有时也会找人泄恨。好在这是极少数。无辜者的惨剧让人悲伤,但依旧不能夸大风险。在极端个案之后,宣扬划界孤立某个群体是危险的,因为难免打击扩大化,难免造成新的对立、埋下新的隐患。而信奉了“躲”字诀以为就能安全,大概是另一种很傻很天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