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朋友问我:”柏老师,我女儿比较小,但她特别固执、霸道、爱发脾气,有时候我逗她说“这是你的好吃的,妈妈吃一口呗”我真一吃她就会哭了,非让我把吃的那口吐出来;她的东西也不让我碰,有一次我剪了头发,自个觉着挺美的,可一进家门我女儿就大哭,哭了好久才平息,搞得我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想知道怎么回事,先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我妈妈的长头发好漂亮,妈妈的长头发就是长在妈妈身上的,妈妈只能是长头发,只有长头发才是我妈妈。今天突然进来一个短发女人,这是谁啊,我妈妈怎么了,是不是病了,出什么问题了?好可怕!太吓人啦。”
孩子三岁左右是对秩序非常敏感的时期,秩序感会促使儿童对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完整性、彼此的关联有强烈、原始、固化的状态。
或许大家听说过盲人在家里是不会使用盲杖的,他在家里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都特别轻松做到。为什么盲人即便看不见也能把家里的事情做的很好呢?这就是秩序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东西的摆放、归属、衣着习惯还是头发的长短也都意味着他熟悉的秩序感。儿童对秩序感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有强烈的依赖。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特殊心理状态,就会认为孩子很小气、无理取闹,可能因此还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往往会阻挠孩子对于标准和完美的追求,儿童会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混乱、都没有规则,对于秩序、规则、原则、边界的建立就会出现问题。
家长要尊重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状态,尽量满足儿童对于事物固定秩序和稳定性的追求。当然这是在孩子低年龄段的时候才有的稳定性,不是远都要这样做。
不太建议强迫年龄强小的儿童去分享自己的物品,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我的、你的、他的、我有什么权力、有什么控制力等自我方面的心理需求非常大。我不愿意把我的玩具给小明,不愿意把我的好吃的给小丽,不代表着孩子自私不懂得分享,而是在建立他自己的边界感。家长不要用大人的评判标准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