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省政府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茂名年例榜上有名,这是大快人心的头等好事。一直来,茂名“年例”备受世人关注,皆因它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学者认为,茂名“年例”风俗是埋藏在粤西本土的众多独特区域文化品牌之一,其以生动、形象、复杂的物化形态,堪称“粤西文化奇葩”。其吸引无数的国内外人士前来感受这一奇特的民俗风情,来者不乏于政府官员,商界巨贾,文坛骄子等。
元宵节前后,正值“年例”高峰期。由国家民政部原常务副部长陈虹,国家交通部原副部长忻元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李晋有,武警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纪东等10多位老部长、老将军组成的观光考察团,来茂名观光考察。其间,陈虹一行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到茂港区小良镇里角云村,感受茂名风情,观摩民间“年例”盛会。在微博上,被称为茂名史上阵容最强大的年例访问团。
(陈虹等人于小良乡村题字庆祝年例) “年例”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茂港年例是茂名年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例的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至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盛况空前,“文革”期间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又逐渐恢复。“年例”的来由,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据口碑相传,茂名的“年例”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其二,年例与冼夫人有关;其三,“年例”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年年有例,一般是按“社境”或宗族为主单位,村或生产队为成员单位,进行年例活动。按茂港地区的风俗习惯,每年从正月初二到清明前,各个地区陆续开始做年例,年例的高峰期在元宵节前后。各个“社境”的年例日期不尽相同,大多数都是相互错开的,也有个别社境的是同一天。
“年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叫 “起年例”,俗称“年例头”或“例首”;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在茂港地区,各地区(社境)的年例活动、环节大致相同。
人们按已往定下来的顺序,逐个村庄或生产队(成员单位)轮流做“例首”。 “起年例”这天早上,由做“例首”的村中威望较高的长者及青年人士用轿抬着“菩萨”,并在菩萨的身上披上红布,在道士的帮助下,将社境庙宇内所有的“菩萨”抬到指定村庄内的神坛。距社境庙宇近的,以步行的方式进行;远的,则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进行。迎接菩萨回到固定的神坛后,由专人把事先准备的红布、毛巾、甚至金银首饰等给菩萨或披或穿或坐等,这些饰物过完年例后,现场公开拍卖,价高者得,所得到的款项用于做“例首”的全部开支。这些饰物是菩萨用过的,据说,能给村民消灾解难,趋吉避凶,人们示之吉祥。随后展开一系列的祭祀、打醮等活动,期间会燃烧大量的烟花爆竹。直到凌晨时分,由道士通过掷杯圣的方式与菩萨进行“对话”,来决定接下来的菩萨出游的路线。一般来说,路线有二,称之顺行与逆行,要求来回互不重复。出游前,道士及理事人员需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礼。菩萨出游均按古代帝王出巡的仪式进行,菩萨安放在由几个人抬着的轿子上,领队走在前面,紧随其后的是举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牌子、彩旗、华盖、锣鼓八音、道士、纸船等。彩旗与华盖上面写有保佑赐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字样,有的还注有捐赠者的名字及年份等。旗手主要是由青少年组成,整个游神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旌旗招展,场面十分壮观。
游神队伍按彩旗队、锣、肃静回避牌、华盖、神轿、大小鼓等排列好顺序,鸣炮启程。一路上,八音齐奏,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铁铳声等不绝于耳。游神队伍按既定的路线在村或街道缓缓地向前进,所到之处,路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对着菩萨顶礼膜拜,燃放鞭炮,以示迎神,直到游神队伍到达村中或生产队中的集体神坛。之后就是“摆醮”,又称“摆宗台”。“摆醮” 是敬神的一种仪式,也是年例的“重头戏”之一,场面热闹之余,又显得十分祥和。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的“三牲”和供品集中到村中的固定空地上,摆上供桌,供菩萨享用。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鸡是不可少的。经过挑选和煮制,鸡的脖子向上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衔着一个利是封,是准备接纳菩萨的恩赐的。需要强调的是,鸡必须是阉鸡。除鸡以外,酒、茶、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拿来给菩萨歆享。有些地方还在供品中间插上蜡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而神秘的气氛。宣读祭文及社丁名表,是“摆醮”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理事人员把准备好的祭文与社丁名表分别在菩萨的面前宣读,社丁名表,即是结集整个村庄或生产队中,所有户主姓名及家庭人数,宣读完毕,便在神灵面前将之烧掉,意思是提交给了神灵。这一仪式意味着村民们都到神灵那里去登记户口了,只有通过这个仪式,神灵才知道世间有这样一家人,才能庇佑他们。通过这个仪式,村民们心理得到了调解,得到了安慰,带着神灵保佑的愿望心满意足地回家。期间,人们对着菩萨顶礼膜拜,行三跪九叩之礼,祈求菩萨的庇佑,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烟花爆竹也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大小不一。人们把一捆捆的爆竹展开,一串一串地接在一起,连成很长很大的同心结,围绕在四周围,形成驱魃迎神的红色阵。接神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手上都拿着一双稻草人,稻草人的身上捆绑着一个利是,一般分别是5角、6角人民币,代表五鬼六害之类的妖神,将之放进草船里,这个仪式意味着将所有的不好的东西交给纸船押走,驱邪除恶。接神结束后,每户人家可以得到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黄色灵符,灵符印有某庙某神的封号、驱邪出境外、引福归堂前等字样,村民将这张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的墙壁上,这张灵符保佑村民全年身体健康、五谷丰登、人财两旺。拜神结束后,各家各户会将供品收回,全家分享神享用过的东西,示为吉祥。在人和神都心满意足之后,神便又要起驾,奔向另一个集满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满了敬重和虔诚的公祭场所。直到游神活动完毕,之后,整支队伍回到始发站,那就是做“年例头”的那个村庄或生产队。
夜幕降临时分,人们点燃火把,从做“例首”的村庄神坛中,把菩萨神像抬回庙宇。即将上演的是“走公”了,“走公”,又称“走火把”。“走火把” 的现场,人们把整座庙宇围得里三行外三行,气氛十分热闹,场面非常壮观。在火把的照耀下,人们或抬着神像,或扛着神像,围着庙宇进行接力跑,时快时慢,直到文艺汇演即将上演才结束。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意犹未尽,因为在人们的心中,走火把是神圣的,同时也会带来好运。
“清醮”,清醮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进行时不允许附近有灯光,通常都是在文艺汇演结束后进行。那就是将之前“游神”环节上的纸船中收到的稻草人烧掉,意为将封在纸船中的妖魔鬼怪全部烧死,保佑人民平安。由专人拿着火把、扛着纸船,道士“押”着,并扛着菩萨面对纸船,到河边再把它烧掉。烧纸船的地点一般都是在河边,意为烧掉的妖魔鬼怪都给大水冲到海洋里去了,再也不能为害人间。至此,整个游神活动宣告结束。
文艺汇演是整个年例风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让宾客切身感受到“游神”以外的文娱活动,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在年例即将到来之际,庙前便搭建起戏棚,供演出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有不少社境,甚至村庄都建起了文化娱乐中心。一般来说文艺汇演是在年例的前一晚开始,经济实力较强的社境,文艺汇演一直持续到年例后的几天,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演出的项目一般有:粤剧、杂技、歌舞、木偶戏等。演出的内容大多数是以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等为题材,同时积极向上的民族歌舞以及流行歌曲也非常受欢迎。通过高雅、精彩绝伦的表演,不但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还有弘扬社会文化、社会和谐的积极的一面。文艺汇演,色彩斑斓、精彩纷呈,令人大开眼界之余,更多的是流连忘返。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年例的内容又陆续增添了新的元素。革命老区田心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田心村的年例不仅仅是亲朋好友欢聚在一堂畅饮欢谈,同时又注入了一股浓郁的公益情感。2007年,田心村的干部打破传统,在保持原有的传统下,将年例的内容又注入一个新的元素,年例晚会升华为公益慈善捐款晚会,成立了田心村公益慈善会。把所得的款项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学奖学、扶贫济困、自然灾害等公益事业上。历年来,田心村公益慈善会用在各种公益事业上的善款累计高达数百万之多。“年例”又被推至另一个新的高度。
宴客,所谓的宴客就是“吃年例”了,也是过年例中的重头戏。
相对“游神”、“文艺汇演”、“走火把”来说,宴请客人是整个年例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年例是一年之中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外出发展的人们春节不一定回来,但年例这一天一定回来。由于年例期大多数是错开的,今天到这个村吃年例,明天到那个村吃年例,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年例日,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菜肴,大摆筵席,款待前来的亲朋好友。来的客人中有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如: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但不管怎样,主人一概欢迎,并竭尽所能,令宾客大快朵颐,欢颜而归。这一天,主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让亲情在节日中融洽,让友情在节日里升华的平台,让大家在彼此当中相互交流,增进感情。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年例佳节在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中,渐渐地走近尾声……
作者注:此文首发于《南海风采》杂志,该杂志由茂港区政协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