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峰 于 2013-7-2 08:07 编辑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村子,立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这是古风犹存的村子,明代的祠堂、清代的大屋、民国时期的洋楼……人文景观较多;这是一条人杰地灵的村子,古代出过不少进士,官至布政使司,现代出了省部级官员……是个人才的摇篮。这就是茂港区小良镇的小良村。冬日里,记者来到了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子,特意探寻了三朝老建筑——梁氏祠堂、梁家大屋、洋楼与炮楼。 小良镇的梁干部、小良村委会梁书记,以及小良村83岁的村民梁培钦老伯,带记者来到村中一座保存尚算完整的古建筑物前。但见该建筑物略呈正方形,从外表看,厚墙斗拱、飞檐碧瓦、高脊企檐,室内雕梁画栋,颇有清代遗风。 从正门楼进去,里面是一条廊道,直通对面另一个门楼。两门楼的门楣上刻着祖训:“其旋元吉、视履考祥”。两门楼的门墩为花岗岩石,已磨得非常光滑了,高高的门槛、宽大的门框及厚重的门扇均为实木,虽然老旧,但仍非常结实。进入正门,里面是两进大屋,一、二进各有一个大厅,一厅为方门,一厅为圆门。两边为房间,每套房间又为各自独立的套间。两进之间搭配着一个小天井。前厅与小天井之间尚存有木质屏风的基座。 细看,发现大屋墙壁多为土质结构,应为清代大户人家时兴的“舂土墙”,十分坚实。此外还有部分墙柱是使用红砖砌成的,但这些红砖较为扁平;地面上铺着红砖及方砖;屋顶上的梁子及重檐、斗拱均为杉木铺就,密而整齐;瓦是黄白色的厚瓦。 大屋的屋脊上,几乎都砌有一些有一定形状的饰物,甚至连两边的檐脊也有分布。这些饰物,既可增加美感,大概也可作为一种富贵身份的象征吧。梁培钦说,这座大屋有640多平米,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逾200年了。 梁老伯说,此处不远还有一座大屋建于明末清初,比这座还要早。 记者随梁老伯去看,两座外形差不多,但其建筑面积、建筑材料及气派程度要比前一座大屋更胜一筹。只见其正门处,除了大门墩、高门槛、厚门扇之外,还多了青石方砖铺成的台阶;门墙之上两侧的横梁处,装饰有一些怪兽的雕塑,形状栩栩如生。大屋之内分为三进两天井,两边均为另外的房间,有侧门及廊道可通。墙壁基本为红砖砌就,地板则为方砖、红砖皮青石;天井处的墙上开设有内方外圆的金钱式通风口,窗上砌有花纹状的窗格子,石质窗格子上排列着一些蝴蝶状的浮雕图案,精细而又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木质屏风上的回字形图案,砖墙屏风上的植物浮雕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明代的梁氏祠堂与民国时期的洋楼 小良村不但有清代的古建筑,而且还有明代的古建筑,也有民国时期的洋楼。 梁老伯带记者来到村中一座祠堂模样的古老建筑前,说这就是小良村梁氏祠堂,建于明代初期,解放后,政府借用宗祠改建为战备粮仓——茂名县第八区粮管所,目前已经不复为祠堂了。 记者看到,该建筑物除了外墙还有部分较完整外,里面的结构都已被拆除或改变,有些地方已崩损了。但人们仍可以从其古朴恢宏的外形中感受到其当年的气派。 在村子的另一边,梁老伯带记者找到了一座“洋楼”。这是一座回字形的建筑,前面设有半圆形的拱门,装设有柳条形双柱墩,门上墙壁处的英文已无法辨识,中西建筑风格兼备。据说,这座楼的材料全部是从英国进口的,所以,人们大都称之为“洋楼”。而该楼乃族人梁旦初于1930年所建,设计者据说是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三朝古老建筑的尴尬处境 小良村立村至今已历400多年,明代时,小良梁氏始祖梁仲春从福建迁至此定居,后建梁氏祠堂。至清乾隆年间,第十三世祖梁毅行即建起第一座梁家大屋。而梁毅行生有6子,6子无一“白身”个个考取功名,升官晋爵,因此6个儿子又于嘉庆年间各建了一座大屋。这六座大屋至今只有三座仍保存得较为完整,另三座已崩塌或烧毁了,殊为可惜。 梁老伯说,小良村人杰地灵,历来都出过不少人才。梁仲春官至奉政大夫、清吏司郎中等;第十四世祖梁端桓也曾官至布政使司;至现在也有梁氏家族人在联合国、澳大利亚以及外省任要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小良村梁氏族人不少人都参加革命,梁家大屋还成为地下党的据点。 记者在仅存的两座梁家大屋看到,部分房间还居住着一些村民,但物品放置得杂乱无章,场地受损严重。而空置着的房子也一 片荒芜,无人过问。梁老伯说,梁氏祠堂曾一度被改作粮仓,梁家大屋曾办过幼儿园,洋楼曾作过当时的区及公社的办公场所,而曾建于抗战时期的一座炮楼现在被村民用来堆放柴草杂物……眼看这些珍贵的古迹日渐损坏甚至 消失 ,村民们都深感惋惜。尤其是梁家大屋门墙上的壁画(“文革”时遭石灰水涂抹),及一些木字画等若能重见天日,更加弥足珍贵。梁伯说,希望有关方面能对此加以修缮及保护,使这些珍贵的古迹、文物得以流传后世。 ( 原著:吴祖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