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二00三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7年11月,高州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1
花花的家乡在茂名高州。家乡的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在文化生活匮乏年代,曾经是群众非常喜欢、也经常可以欣赏到的民间戏曲艺术。它只需2、3平方米场地,1个演员,唱做吹打、一台精彩演出就可以唱足一晚上。 在花花与很多中老年人的心目中,“鬼仔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一幕记忆。在二三十年前,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日子,村民们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木偶戏庆祝。 每当夜幕降临、锣鼓敲响,大人、小孩已蠢蠢欲动。匆匆吃罢晚饭,带上自家凳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见戏棚很小,以杉木条搭成,四柱八横,台前挂上1米高左右围幕,用来遮档艺人,观众只见木偶表演而不见艺人。戏棚中间挂一小幅背景画,作为表演背景。一盏汽灯,银色的白光在旷野里分外刺眼,也将戏台照亮,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小小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单等那木偶戏开场。 调皮的孩子,还会跑到后台,掀开幕布,好奇地偷看插在杉木条上的一个个木偶。 只见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似的,这边熟练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赋予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舞弄得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 看似真人的木偶,在艺人双手操纵下,不仅能灵巧地弯腰、伸腿、拥抱、翻筋斗、开弓射箭、使用兵器打斗,还可斟茶、拿书、穿衣、戴帽……,一招一式,逼真、准确、自然。同时艺人嘴里还配合不同人物出场,时而唱出沙哑男声、时而唱出婉转女腔,抑扬顿挫、把一段段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刻画得淋漓尽致。亦庄亦谐的表演,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不少老年朋友还摇头晃脑跟着调子哼唱,咚咚锵的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在静谧的农村夜空久久回响。 花花家乡一朱伯就是木偶艺人。小时候,花花经常会邀上姊妹几个跑到他家厅堂观看那一个个被雕上樱桃小嘴、凤眼柳眉、化上彩妆的“俊俏姑娘”;或浓眉大眼、脸蓄长须的“硬汉子”;还有满脸奸相、一看就知道是坏人的逼真木偶。只见它们或衣着艳丽、水袖飘逸,或长衫马褂,形似神似。每逢有村民邀请,朱伯就会将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装下挑起前往。沉甸甸的担子,压在朱伯肩头上,挑起的是一家生活寄望。 我想,家乡的木偶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还因为是用本地方言演出。唱词凝练精简、通俗易懂,唱腔以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高州山歌调为基础,以叙事方式娓娓道来,观者如痴如醉。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对群众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花花长大后,知道在县城还有个最出名的木偶戏班为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巧合的是,花花三妹的家公还是该剧团的表演艺人。也因了木偶粤剧团的成立,将原本为一人的表演艺术,扩展到群体演出,将一直以来在露天的表演,升格到剧场里,也将唱腔由原来的山歌调一改为更悦耳动听、明快流畅的粤剧形式。 据资料介绍,高州木偶粤剧团是我国很有影响的国家专业演出团体。曾于1998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其参演节目《柳毅传书》一举夺得剧目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表演奖和一项纪念奖,让全国人民不仅认识了高州木偶戏,还对其精湛演技惊叹不已。 一九九七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二00三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7年11月,高州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可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市民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木偶戏表演形式的局限和创新精神欠缺,正面临着失去观众的危机。家乡的朱伯也因没人请演而失去表演和挣钱机会,郁郁寡欢而终。现在乡下偶有老板捐演,锣鼓敲响,也只有那些老年朋友去捧场了。加上社会转型期,强势经济冲击,年轻人嫌待遇低不想学,连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也不愿继承衣钵,造成木偶艺术后继乏人,高州木偶戏正面临着失传危险。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高州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地方政府领导已高度重视。相信会在新一轮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加大投入,重振家乡木偶戏雄风,让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戏曲表演艺术,焕发青春活力。 朋友们,如果你还没看过木偶戏,有机会到茂名来观光旅游,一定要去看看哦。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图片 5
图片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