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金钱
- 0
- 贡献
- -7
- 最后登录
- 2014-7-20
- 主题
- 13
- 帖子
- 84
- 精华
- 0
- 积分
- 75
-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106
学前班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7-20
- 注册时间
- 2013-2-27
- 积分
- 75
- 金钱
- 0
|
书带因缘
本帖最后由 娃娃鱼 于 2013-7-10 07:34 编辑
...
书带因缘
——我与《书带集》一书
《书带集》是我一九八三年三月购买的一本书,其时我正在广州读大学三年级。书的作者是我国园林学、古建筑学专家陈从周先生。二十三年过去了,我已经忘记了这本书,虽然我记住了陈从周,而且还陆续购买了他的几本书。
今年四月份,为筹办《深圳的公园》专题(五一茂名)摄影展,我重新翻出所有的关于园林方面的书籍。于是我又见到了它——《书带集》,一本薄薄的书,如此地朴素,不起眼,甚至有了好几分陈旧。展读之下,往事历历。尤其使我惊诧的是,仿佛前缘早定,二十三年前我购买了这本书,初涉园林文化,二十三年后,我倾一腔热情拍摄深圳的公园的展览。此中因果,我本人也居然浑然无知。或许,就是这小小的一本书,早在我热爱自然的性情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什么时候发的芽我不知道,今天它已长成了一棵树,一棵给我带来收获,给他人带来欢乐的树。正如观看过我的展览的读者说的:“摄影展纪录了深圳公园文化及深圳发展的缩影,(作者)是个辛勤用心的人。”、“摄技功底厚,诗韵撼人心,祝君更进步,奉献立奇功。”我深感在拍摄深圳公园的过程中,在与广大市民的交流中受益良多和其乐无穷。这一切也许还应当感谢这本小书的启蒙之功。
今年7月下旬,”《深圳的公园》专题摄影巡回展“在深圳笔架山公园举办首展,期间,父亲又来到我的身边。我向父亲推荐了《书带集》这本书。为期半个月的首展结束了,父亲也读完了这本书。这里不是说明父亲读得慢,而是说明父亲读书之细心,认真读了几遍,摘录有关内容,还几乎每天与我讨论读后的感受,这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恐非易事了。但是我特别想告诉父亲的是,他为这本书所曾经付出的心力,是我特别感动和终生感激的。
二十三年前我在广州得到了《书带集》,随后,这本书跟随我到了北京,在单身宿舍里,我的书籍流失了不少,偏偏它没有离我而去(识宝之人毕竟不多呀)。想当年,痛别北京的时候,我居然把它和其他书籍一起暂弃北京。但所托非人,两年后,父亲和母亲到北京探亲,在我的叔叔家见到了那堆泡在污水中的书(其中就有这本《书带集》。父亲的痛心,在后来与我的讲述中仍然强烈地打动着我。我的父母于是拖着老迈之躯开始了营救行动:清理、晾晒、打包、托运,终于将这批书籍运回了自己远隔三千多公里(广东茂名)的家中。十余年过去,在我条件初具以后,我将这批书运到了深圳,摆进了我的书房里,我们终于劫后重逢并团聚了。
这些跟随我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的书籍,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感情无比深厚。感谢我的父母,不仅为我保存下了《书带集》和其他书籍,还传达了他们对人类文明的结晶的无比敬重和关爱——这使我们终生受益。尽管他们一个只读到初小三年级,一个解放后才上过扫盲夜校。似乎我的父亲早已忘记了他曾经抢救下这本书,是否告诉他也可能不那么重要,但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经历却给了我很多、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