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反思“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
“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个人有关……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屉里留下两张字条后,安徽六安市高二学生陈伟(化名)离开租住的房子出走,没带手机和钱包,7天没有音讯。接到孩子的父母报警后,当地派出所立即对此事立案调查。最终于9月7日下午在合肥市肥西县找到了陈伟。(9月8日《京华日报》)
按道理来说,孩子平安返回,此事也该画上句号,但孩子“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的内心流露仍在网上发酵。同样是贫穷,有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这样的例子媒体也多有报道。而陈伟为什么产生“轻生”的想法以至离家出走?我想孩子的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
作为父母,应该反思我们给了孩子多少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可以说父母输送什么养份给孩子,最终就会发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当然,由于生活的原因,有些父母到外地打工,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心理逆反、怨恨父母、悲观绝望等情绪。陈伟的出走,表面是因为家境的“贫穷”,而实际上陈伟的家境还真算不上穷困。从媒体报道中可知,陈伟的父母在上打工除吃住外每个月可挣5000元钱,父母每个月给孩子200元生活费,并告诉他“花完再要”。这就是说,陈伟并不缺钱花,只是其父母对其花钱要求严格而已。所以,陈伟的出走,是因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爱抚,属于精神上的“贫穷”。
作为学校,应该反思我们教给了孩子哪些东西。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其首要任务是“传道”,也就是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让他们健康成长。然而,现在的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众多学校仍是“凭分数论英雄”,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也主要看其“升学率”。于是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成了“应景之作”,触及不到学生的真正想法,更触及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至于说挫折教育、吃苦训练则是少之又少了。如此一来,那些留守的孩子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生活矛盾无人问津,思想疑问无人解答,结果是性格越来越孤僻,心理越来越逆反,情感越来越孤独。时间一长,孩子“留下遗书”想“以死解脱”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社会,应该反思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树立了什么的价值观念。近年来,社会上的高消费现象对孩子耳濡目染,扭曲的“金钱至上”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那些“挥金如土”的“大款”、“大腕”成了一些孩子羡慕的对象。一些孩子只知道“以自己为中心”,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生活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钻进“牛角尖”,甚至会一时冲动地做出终生遗憾的举动。这些,都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使孩子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离,也说明了我们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显得苍白。
所以,面对孩子留下的遗书,面对孩子“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的呐喊,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查找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失误,从根本上予以修正。特别是对那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对他们予以精神抚慰、精神支撑的问题,而这则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不容忽视。(长江网 袁文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