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皮囊》开篇故事里的这句话,就像一道咒语,引着我一直把这本书读完。王朔说过,我们东方人从来都是把肉体和灵魂看成反比关系,肉体越堕落灵魂越有得救的可能。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灵魂要得到救赎,就必须让肉体堕落下去?显然,这并不成立。起码,在这本书中,安藏在皮囊之下的灵魂,无论肉体经受怎样的折磨,一直都是在高处的,它无需谁来拯救,就算最后从高处坠落,也怨不得半分肉体的不忠。 蔡崇达是个写字的天才,这样的评价适用于多年前看三联时那里的文字大牛们,王小峰,土摩托,贝小戎,蔡崇达,孟静,每一个人的文字都有一份独特的魔力与气质,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是什么,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但这些人,我却记住了。 如果要给这本书分类,是放在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的书架上,可能会让人有些纠结不定。也许是媒体人的属性的缘故,作者的笔调异常的冷静,写阿太、父亲和母亲,总给人一种远远的距离感,似乎他只是一个观察者、记录者,而不是参与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反到容易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那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在人世间飘来荡去的寄生者,不必去追问他们的内心经历过什么,记录下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就足以催促凡尘俗世中的我们去思考,究竟追求的是什么,而放弃的又是为了什么。而当我们跳出自己,转观他人,那或悲恸或黯哑的感觉,如何判断是不是真实的?在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如果你找到了这种感觉,就是真实的。
有人评价说这本书有些虎头蛇尾,而在我看来,在听作者讲完了身边人的故事后,从后面那些短文里去了解一下他,应该是有意安排的吧。而这样一些带有人生轨迹的短文,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去阅读与思索。 ![]()
|